过不坏这一生

过不坏这一生_第1张图片

 “得到app”和喜马拉雅收费课程越来越火了,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有人甚至一口气订阅了“得到”上面的全部专栏。

不少人在知乎上吐槽,称这类收费知识为“精神鸦片”,读起来很爽,醍醐灌顶,犹如闪电劈开任督二脉,拿起锤头,要大抡一场的快感,真的很上瘾。然而,吸多几口,睁开眼睛,饭还是要吃,觉还是要睡,该挤的地铁还得挤,该挨领导的叼还得挨。

于是,这样的论调就更加肆虐了——“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几乎是年轻一代的写照。朋友圈的鸡汤,我们天天喝,听说的道理,能装一车:减肥要少吃多动,健康要早睡早起,感情上要互敬互爱......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减肥,她学别人,一天吃一顿,每晚沿马路跑半个小时,后来她吐槽:怎么感觉胸部好像越减越小。真让人哭笑不得。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听到道理就一定懂得道理吗?

有一天,狼经过一户人家,听到屋里母亲对女儿说:再吵就把你丢出去喂狼。狼非常兴奋,在家门口等了三天三夜,依然没结果,最终灰溜溜地走了。

这只狼不笨,但是它缺乏对实际语境的判断。

结合实际,经过深度思考,付诸行动,主动输出,是真正的懂道理。

一般来说,创造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很牛逼了。但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42年职业生涯,奇迹般地创造了两个。在他未踏入社会前,早有人告诫要绝对认真地对待工作。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后才知道工厂非常破旧且面临倒闭,经营者内斗严重。好不容易就业竟然是这种状态,于是他和同伴,也像今天很多失意者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发发牢骚,摔摔酒瓶,然后冷不丁得发出一声感慨:时命不济、命途多舛,他乡必有我容身之地。

他知道不认真工作会完蛋,但眼下实在是烂摊子。不久同伴都辞职了,只剩下他孤家寡人。被逼入绝境,反倒想开了,完就完,先把这票干好再说。于是把全部精力投到工作里面,甚至锅碗瓢盆都搬进实验室。

日本人有个特点,认真起来那是真可怕,死磕到底。二战期间,日本空袭美国珍珠岛,美国还击,飞机大炮,密密麻麻的航母,一步步打到日本本土。本土的居民,老弱病残,手无缚鸡之力的做饭老阿姨都抡起锅铲要跟美军拼命。跟这种民族陆战,损失肯定不小,只好空战,于是才有后来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事件。

稻盛和夫认真到极致,每个细节都死扣,成功地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老板和周围的人开始刮目相看,工厂后来得以扭亏为盈,成为他创办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他后来回忆这段历程,感慨:我真正领悟真理,是我极致认真工作的那天起。

不仅稻盛和夫,另一位大神——大前研一也是一样。他成为一位思考大师,不是看了多少书,正是因为每天坐地铁,养成思考的习惯:为什么路边广告牌这样拍?从哪些方面影响到乘客?我若是老板我会怎么拍?我怎么说服老板?所有的道理自己去感知,去实践,去验证。


过不坏这一生_第2张图片

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知”道理离不开“行”。从“得到app”、喜马拉雅、微信朋友圈获得的知识,通过个人的思考加工,列出行动步骤,主动持续输出,才过不坏这一生。

写作也许是最通用的方法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不坏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