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教授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教育需要宽容的环境,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周有光先生说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不是压力越大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就不会好。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中学阶段应该给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机会,你给他灌输东西,脑子装得满满的,他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兴趣去学东西了。
我觉得教育的制度环境比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更重要!客观的说,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创新,需要更加宽松,把教育的权利放给学校,让从事教育的学校有权利从事教育创新,而不是完成上面的教育任务。创新教育必须是学校行为!
创新教育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洞察周围的世界,而且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每个孩子都有主动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行为,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途径和最佳途径。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适当引导,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认知世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
孩子的兴趣,大多都从好奇心开始的。如果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正确引导,就会扼杀了孩子兴趣的培养。没有了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现、探索的兴趣,孩子就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由阻碍作用的。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就源于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关注、观察、研究,就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变成自己的特长。
我们常常说,教育即引导。“education”“educate”等词语也被解释为“引导”“指引”。然而,何谓引导?这并非自明,需要认真思索。引导中包含着诸多的思考,比如,如何引导?用什么引导?
教育是一种善行,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德行的养成、智性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全。教师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教化理想的意向,超越单纯的功利性和职业性的追求,寻求人文教化理想的实践。他们必须为孩子们再现好人的希望和行为,以之来熏染孩子的心灵。事实上,教师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引人从童年开始就追求美德、使之抱着热情而有坚定的信念去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既懂得如何行使又懂得如何服从正义。
教育家卢梭认为,对于教育孩子而言,宁可跟那些伟大的心灵一起错误,也不跟粗浅鄙俗的现实一块正确。用伟大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去滋养孩子,就是要用那些写在心灵上的文字去吸引他们、提升他们,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不完全迎合现实的品性和习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伟大思想、命题、理想和情感,试图去理解它们。这样的生活,如此的引导,对于孩子和教师而言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人性的濡养。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中国教育,正在进行一次抉择,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还是继续捆绑行政僵化,让学生有机会想象和思考还是继续高考指挥棒挥舞,是爱和善的价值引导还是仰重功利主义?
钱颖一教授已经说的明明白白,是不是有人还装糊涂呢?
十九大报告已经非常明确的教育号角就是让孩子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宽松的教育就是公平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