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勋爵为特使率团出使中国的事件。作者于1793年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中国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马嘎尔尼使团返回英国后,使团副使、牛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乔治·斯当东为向英国公众汇报访华情况编写了该书,前三分之一内容算是大航海时代的航海日志、后三分之二则完全是带人穿越到了康乾盛世末期的中国。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1张图片

1793年,中国无大事。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2张图片

然而当时的中国,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人经商,而且还是季节性的,季节一到,外国商船必须回去、等到第二年再来。即使这祥有限的贸易,在中国当主角的也不是英国人,而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英国商人在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为此,英国政府希望通过这次出使,企图通过政府之间的交往,去改变英国商人在中国的地位,保护他们的商业利益。再加上中国的茶叶在英国人当中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消费量很大。所以,英国人迫切需要改善中英贸易来取得更多的茶叶贸易。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3张图片

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接见了满怀憧憬的英国使团。英国使者呈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降皇帝的信。信中提出了通商贸易,派驻使节等要求,结果被乾隆皇帝在复信中都加以拒绝。

封建体制的专制,自然经济的守旧,儒家思想的熏陶,导致淸政府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对外交流。清朝政府出台了种种政策以限制航海事业的发展。如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白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中国人如要出国贸易,淸朝政府不但不给支持,反而千方百计阻扰他们的活动,甚至禁止他们回国。同时,对于远道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他们隔绝于国门之外。对外来的通商贸易者,则视作“怀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为,而并非是一种经济互利行为。中国同任何外国的贸易,绝不承认是互利,而只认为是对外国的特别恩賜。曾经居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航海业,到了清朝时,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欧洲。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4张图片

历史证明,封闭自守必然导致愚昧落后,繁荣发展需要敞开世界胸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必须把对外开放提到战略高度,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5张图片

今天,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责任共同体。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6张图片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经济差距。“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_第7张图片

那么,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主要依托的古驿道,在现今的活化利用过程中如何勃发出新的生机、如何襄助地方经济文化的振兴,也应是“一带一路”事业的宝贵借鉴和反刍。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事例》卷七七六

2、《淸朝文献通考》卷三三

3、《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到“一带一路” ——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