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宝宝?

宝宝爱哭该怎么办?

有些美国儿科医生的养育指南,国内一些育儿网络论坛的权威建议,还有某些早教机构,都认为应该先让他哭几分钟,再去抱或者看看;然后再逐渐拉长间隔时间,十分钟,十五分钟,孩子就逐渐不哭了。

韩寒就是这么养育他的女儿韩小野的,还专门写了篇文章。

偶尔女儿哭了,韩寒不会在第一时间循声而去,他会等女儿哭足五分钟后出现。他觉得,哭对于小孩子增加肺活量是一件好事,而且一哭就去哄或许会让小孩子形成自己一哭家长就出现的依赖性。

结果,小野张开嘴嚎啕一阵儿,发觉没人回应,多数时间便自己委委屈屈地收声了。

让宝宝哭足五分钟再做回应?魔方妈妈告诉您,对于十个月以内的宝宝,千万不要这么做。这么做,破坏了你亲爱的宝宝对这个世界和亲人最初的信任。

如果你信奉这个哲学,把这个方法推广到育儿的方方面面,会有两个可能的极端后果,一个是冷漠的宝宝、一个是不顾一切寻找爱的宝宝。

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宝宝?_第1张图片

冷漠的宝宝

闭上眼睛想一个情景,你要进一道门。

你推第一次,推不动,然后用更大的力气去推,门还是纹丝不动。你试着拉门,拉第一次,拉不动,然后用更大的力气去拉,门还是纹丝不动。你用力踹门,门还是纹丝不动!

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门都稳如磐石!

反复尝试之后,你还会去推、去拉、去踹吗?你是不是感觉很无助?你会不会放弃?

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习得性无助。注意,“习得性”这三个字说明无助感并不是从开始就有的,而是慢慢地通过你对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内化总结得出的。

如果孩子总需要等待才可以得到满足,或者永远得不到满足,一些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无助感,认为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我已经哭得崩溃了也没人理我,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无关紧要的”。父母忽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孩子安全感、控制感和信任感的缺失。

这样的孩子会觉得世界没有什么意思,他对人、对事物都没有探索的兴致。他们长大后,会难于和他人发展亲密关系,难于开口向他人求助,朋友少,无法发展良性的社会关系。其实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心灵的社会化种子在童年早期没有得到浇灌,干涸致死了。

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宝宝?_第2张图片

不顾一切寻求爱的宝宝

再想想这样的情景:你现在很饿,但是你自己没有任何的能力获得食物,你的感觉是什么?难受、紧张、焦虑……?孩子哭也是这样,而且他也不知道谁来帮他们解决。

这时候妈妈出现了,每次当婴儿非常焦虑的时候妈妈就会出现。所以逐渐对妈妈形成信任。再逐渐对他人产生信任,慢慢对周围和世界产生信任。他慢慢就会习得我可以用我的哭声换来妈妈。

这时就形成了让人愉快的安全感和控制感,让婴儿认为自己是个有影响力的人(我用哭声影响妈妈),我可以预测(只要我哭了,妈妈就会来帮我解决不舒服),因此,这件事我可以控制。这也让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自己的需求会被响应。

婴儿最初的安全感、控制感、信任和依恋就是这么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探索环境的能力和应对环境的信心。当婴儿知道自己的需求会被响应,世界是安全的时,他就会放手探索这个世界,去发展各项能力。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那么的柔弱!不像小牛、小羊一出生就会站会走,他不会走,不会吃饭,不会说话,一切都要靠妈妈提供!妈妈就是宝宝的天!

这时,如果他的需求有时得到及时满足,有时延时才能得到满足,有时又得不到满足,一些孩子就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得到妈妈的关爱,得到需求满足上。这样的宝宝变成了不顾一切追求爱的宝宝,他再也没有精力和胆量离开妈妈去独自探索这个世界,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宝宝在四、五岁时,会时时刻刻粘着妈妈,一刻不离。他们长大后,很多会变成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俘虏,因为获得他人的感情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很多女孩子反复被一类坏男孩欺骗,不断地自投罗网,她们往往是小时候需求无法得到一致化满足而不顾一切追求爱的宝宝。

小小的一个问题,引出了这么一个大话题。魔方妈妈不是说你对孩子哭了不抱就一定会产生最坏的结果。但是,如果你按照延迟满足的理论对10个月以下宝宝的需求不理睬,你的宝宝在内心深处,要么有冷漠的一角,要么有一颗不顾一切追求爱的种子。

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宝宝?_第3张图片

小贴士

一哭就抱的方法很有讲究

魔方妈妈提醒你:最重要的是回应宝宝的需求,其次才是满足宝宝的需求,而不理宝宝永远不是一个选项。当宝宝哭时,妈妈可以马上用声音答应“妈妈就来了”,让宝宝知道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响应,然后妈妈可以“踏踏踏”地慢慢走过去,用脚步声告诉宝宝你来了。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既积极回应了宝宝的需求,又让宝宝知道他有时需要等待。这是比二话不说、立即满足是一种更充满爱心的方式。

来源:腾讯育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