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美)乔纳森·怀特丨海与珍珠

每年的夏季,家里的微信群里总会有长辈发关于钱塘江大潮观潮悲剧的帖子以示警示。诸如“钱塘江大潮再酿悲剧”,“钱塘江大潮发威,最致命的洪水猛兽”之类的图文,光看标题就觉得触目惊心。作为在水边长大的人,自小就见识到了水的威力。记得94年大洪水泛滥,在淹至大腿的黄水里蹚回家,路上还经常能顺手捞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小蟹。小时候对于水火无情浑然不知,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后怕。所以在看到《潮汐》这本书里关于钱塘江观潮节的大潮盛况时心里也下意识的翻起了共鸣般的巨浪,随着作者描写的笔锋忽上忽下,一齐被抛上巅峰,又过山车似的被狠狠的打入令人窒息的海底。


潮汐—(美)乔纳森·怀特丨海与珍珠_第1张图片
钱塘江大潮


老实说,刚翻开这本《潮汐》时心里是不抱什么期望的。一个文科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信息从来都是信手翻阅,第一是没有兴趣,第二是看不懂。吃完午饭准备看一会《潮汐》催眠,刚看了几页,满腹狐疑的我不由的翻回到作者简介仔细又看了一下,“乔纳森·怀特(Jonathan White),美国作家、航海家、冲浪运动员、海洋环境保护者”,没错啊,这确实是一本科普类读物,糟糕,那为什么我会对着一本自然科学书籍的心动不已呢?



全书以作者航行中的一次搁浅为开始,经历了沉船的危险,“狂风以每小时40多海里的速度凶猛的从群山间咆哮而至,将海湾抽打成白沫。它撕毁了十字军号甲板上的一艘小船,好像扔掉牙签一样把它掀入海湾。”开场就从紧张的救援行动开始,读者的心被船员的命运拉着走,紧锣密鼓的分秒就像离弦的箭,一触即发。


潮汐—(美)乔纳森·怀特丨海与珍珠_第2张图片
十字军号搁浅于加里宁湾


翻过这一紧张的章节,下个地点却出现在一望无垠的海岸,和作者的好友卢卡斯,一位因纽特长老漫步在海滩上。海滩很平静,看不出任何涨潮或退潮的迹象。你们边走边聊,卢卡斯伸手捡起海边的一枚贝壳,一边断断续续的讲述他在海边生活的经验。比如海岛周边萦绕着的雾气,夕阳之下,它仿佛天鹅绒一样,却可以告诉岛民什么时候可以出船,该走哪条航道,以及是应该绕过芳堤娜角去猎取海豹,还是去海王星角捕捉鲑鱼。


你瞪大眼睛听着,既觉得万分神奇,又不可思议。接着你们又遇到了彼得·希克林,在加拿大的芬迪湾观鸟。希克林60岁,身材匀称,穿着牛仔裤,搭配着带领衬衫,花白胡须打理的整整齐齐。他花了大半辈子研究芬迪湾—徒步于泥滩,收集泥虾样本,进行鸟类环志测量。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来的,但通过作者的介绍,你知道这是一个严格又可靠的向导。他像你们讲述着一次因为忘记涨潮时间而险些被潮水吞噬的可怕经历,一边邀请你们踏入潮间带那黏糊糊、泛着紫色的淤泥。你有些害怕,因为这些淤泥仿佛打发了的黄油一般连续不断的从你的趾间冒出来,一开始是脚踝,后来小腿、膝盖都快速的陷了进去。在这远离海岸的冒险中,你感到一股模糊却熟悉的无力感。“这些潮泥湾是芬迪湾的灵魂。”希克林说,可陷入芬迪湾硕大而泥泞的潮间带无异于前往另一个世界,下面是世界,那个从趾间溢出的世界,属于潮汐。


在接下来300多页的旅程中,你还会陆续遇到很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今年80多岁精神矍铄的陈博士,就着中秋的圆月,你们秉烛夜谈绿林和尚鲁智深那段“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前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圣米歇尔山,在修道士们的静坐里温习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大胆推测摩西是不是完美的利用了大潮的低潮期来策划那场伟大的出逃;在旧金山南部的冲浪胜地观战世界顶级冲浪选手格雷格·朗恩的速度与激情,听他讲述比赛中的生死时刻和自己对波浪模型的研究。甚至那些存在于教科书里耳熟能详的伟大名字,比如牛顿、笛卡尔、伽利略,都从博物馆的画像里走了出来,穿越时光,坐在你的面前,平等又自豪的谈论起他们的故事……时空在书里被巧妙的揉搓在一起,仿佛时光机和任意门在你的眼前被你一遍遍的使用,引人入胜,大呼过瘾,竟有种科幻小说的体验。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文笔太厉害了。在写到他跟着因纽特采贝人潜入手凿的冰窟之中—那是退潮后留下的诡异洞穴,上面覆盖着冰层,冰层下是贻贝的天堂,我的心被他的描写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他们不小心声响太大,导致冰层塌陷而身临险境。精彩的描写无处不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旅行记事应接不暇,提心吊胆的同时也充分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不知身在何处的纯粹快感。


潮汐—(美)乔纳森·怀特丨海与珍珠_第3张图片



但作者最厉害的不仅在于文笔,还在于他对读者心理的控制。


试想一下,如果遇到一件想要了解的棘手问题,你会怎么做?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广泛,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更青睐于询问一些专家,并且最好这些专家还是自己值得信赖的朋友。《潮汐》这本书最大,也是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贯穿其中,慢慢的把潮汐这个千万年来地球上更古不变却让世世代代的人类迷茫、痛苦和叹服的自然现象一点点的展开,又一点点的与你分享。这会让你感到你并不是在独自阅读,而更像是在看一部BBC的纪录片,充满争锋相对的风景,早餐桌前的愉快交谈,还有深夜不小心闯进的秘密花园,又不小心听见的木讷老友的酒后独白。



因此虽然是以叙述为主线,书中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是实实在在姓名可考的血肉之躯。并且最妙的是,这些同时代的人都与作者是熟识的朋友,他们早已认识,只不过这一次是作者通过这本书把他的朋友们介绍给你。这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作者,读者,还有书中作者的朋友们。虽然你与他们初次相遇的场景各异,因为有了这一稳固的三角,你们的碰撞与火花就显得理所当然又和谐轻松。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穿越千山万水,通过思维的电波聚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狂欢party上有了作者巧妙的穿针引线,关于潮汐,关于大海,关于水之能量,你可以尽情发问而不担心会被嘲笑,因为你信任作者,并且你也很清楚,你们的朋友会帮助你。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去看以后的钱塘江大潮会不会有危险?或者你想知道不同民族关于潮汐的传说与神话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又或者是清洁能源潮汐能的运用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你都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找到答案。“潮汐教会我们如何与神秘和复杂共存。它存在于泥虾的体内,示意它何时该游水,何时该挖穴。它存在于半蹼滨鹬、螃蟹和蛾螺体内。它存在于涌潮的灵魂中,在修士们的祈祷中。潮汐是颤动,是音乐,是时间。”


最后再次感叹一下作者乔纳森·怀特的文笔之美,把一部严谨详尽的科普之作写的即有小说的扣人心弦,又有散文诗歌的哲思与诗意,当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谁说自然科学类读物就一定会枯燥无味?又是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正如三次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博物学家彼得·马修森在推荐序里评价的“乔纳森·怀特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如此精致精彩的作品。”大浪淘沙,同时也淘出了海上的明珠。私心来说,这一颗沧海珍珠,万万不希望它化成沧海遗珠。正因为美太稀少且珍贵,如果美,就请加油吧,美就要给所有人都看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潮汐—(美)乔纳森·怀特丨海与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