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惊闻一位小学同学精神出现问题,妻离子散。又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年迈,无力监管。最终一群热心同学出手相助,才帮助他就医治疗。而医生也非常直接地说出了残酷的现实:这种疾病是无法根治的,在住院控制了急性发作之后,还需终生服药以避免复发。这恐怕还是最好的结果。一旦日后再次遭受其他刺激,即便服药也不能保证不再复发。
在本该四十不惑的年纪,精神却出现问题,给家庭和他本人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父母年近古稀,本应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不但得不到他的照顾与孝敬,还要反过来照管他,怎能不心力交瘁?
进入21世纪之后,国人越来越重视心理学,都知道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网络上各种心灵鸡汤也是满天飞。尽管天天让自己的心灵喝鸡汤,可现实中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喝鸡汤喝错了吗?
喝鸡汤没有错。但是你喝的必须是好鸡汤,是适合自己的鸡汤。否则,再香醇美味的鸡汤,也可能变成毒鸡汤。
然而,在目前这个网络时代,现实情况却往往是“一碗鸡汤喂天下”。只要是那些在网络上大火的鸡汤,就被大众奉为最优鸡汤,被大量转发和分享,不管什么人都端过来一饮而尽。很少有人会考虑这碗鸡汤适不适合自己,会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可事实上,那些看起来老少皆宜、最最励志、传播最广的鸡汤,却往往是最毒的鸡汤,很可能害人于无形之中。
为了避免对号入座,下面只列举几条我个人认为最为典型的、出处不详的毒鸡汤句式。
一、一切尽在掌握
“一切尽在掌握”,这句正能量满满、自信心爆棚的名言,最初好像是一句广告词?记不清了。但反正因为朗朗上口,又豪气十足,因此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是人尽皆知。有人会用这句话表达充分的自信。然而,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这句话其实属于“认知扭曲(cognition distortion)”。
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十几种常见的认知扭曲类型,其中一种叫作“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即在没有足够的经验与证据的情况下,根据孤例推导出过度宽泛的结论。比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其中一方或双方很容易说出“你从来就不关心我”这种话。“从来”“一切”等绝对化的词汇,就是过度概括。在现代这个自由恋爱的时代,夫妻间如果真的从来不存在关心,那又怎么可能步入婚姻?在如今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人类未知的领域依然数不胜数,何来“一切尽在掌握”呢?我大中华家发射卫星、飞船,也不敢说每一次都是“一切尽在掌握”啊。
再举些具体一点的例子。那些功成名就的大老板们,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比如马云,他早已成了励志典范,他的阿里帝国也是业绩骄人。然而,他也有掌控不了的事情。当初为了阻击微信的冲击,马云做了一个社交软件“来往”。有传闻说马云要求阿里所有员工必须使用“来往”,而且必须拉来多少多少好友。可是,结果呢?“来往”无疾而终,微信却几乎成了网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么看来,马化腾似乎更厉害。但是,尽管微信拥有数亿用户,但是盈利似乎还不容易。而由于微信的普及,腾讯自家的qq明显被边缘化,大量活跃用户变成了“僵尸用户”。还有,尽管微信用户最多,可是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还是比支付宝差得多。
你瞧,就是这两位最牛的马大老板,也不可能掌控一切!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则更是如此了。所以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想法,否则可能就会疏忽大意、准备不周,或者是在发生意外状况时惊慌失措、无力应对,甚至精神崩溃。
就以开车为例,即便你已经是十几年的老司机,从来没出过事故,也不要认为只要方向盘在手就一切尽在掌握,依然要打起12分的精神,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而且,即便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也不能排除可能发生意外,所以系好安全带、备好灭火器和破窗锤并学会使用,都是必须的。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旅程,你就是自己的司机。
如果你曾经中了“一切尽在掌握”的毒,那么或许另一句话可以作为解毒药。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这最早也是一句广告词,本来也是用来励志的。但是,冷静地看,好的结果可能发生,不好的也可能发生。这是相当客观的描述,不存在认知扭曲的情况。
比如应聘一份工作,无论你多么适合、多么优秀,你也是可能被录用、可能被拒绝。有了这样的认知,你就不会有“小菜一碟”“志在必得”的心态,就会不厌其烦地尽量多做一些准备工作,进一步增强你的自信心和被录用的可能性;而最终如果还是被拒绝了,你也不至于无法接受。
二、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绝对算得上励志金句,其影响力类似那一首传唱大街小巷的励志金曲。这句话也的确充满了正能量,具有较强的自我暗示作用,应该可以起到增强自信的作用。可是,我还是要将它归为毒鸡汤。“成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在意识层面或潜意识里都有自己的定义。现在这个社会,多数人可能都是把“成功”与物质财富相连,比如在很多人眼中或者潜意识里,成功人士的标配就是豪宅、名车和美女。如果一个人对成功定义是这样的,而ta又信奉“只要努力,就会成功”,那难道不会中毒吗?
那种为了钱而违法的例子肯定不能举,没有意义。那么,说说不违法的彩票、股票吧。不少人天天买彩票,天天记下中大奖的数字,天天计算概率,画趋势图,一年下来用的稿纸能攒很厚的一摞。你能说他不努力吗?不少炒股的人,非常认真地学习金融证券知识,看各种股市指导书,从搞不懂股票为何物,到“技术面、基本面”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你能说他不努力吗?可是,他们这样的努力,一定能等到终于成功的那一天吗?理性的人都明白,答案是“未必”,甚至是“不太可能”。如果没有幸运女神眷顾,他们经过多年的这种努力之后,还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成功,甚至还损失了一大笔钱,那精神崩溃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又要开始了,所有的考生,哪一个不是努力学习了三年?可是最终能够考上心仪学校的只可能是少数。为了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用类似“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鸡汤来鼓励孩子们。这样在考前或许可以起到“打鸡血”的作用,提升孩子们的自信。但是,等成绩公布之后,对于大多数没有考上名校、没有考上本科的孩子们来说,在内心脆弱的时候,这碗鸡汤的毒性可能就会发作。他们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性格还不稳定,三观也还没有定型,社会经验少,心理不成熟。他们可能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欺骗了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高考却还是失利了。
这时候,也许会有人继续端来升级版励志毒鸡汤:“那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来说,这往往是毒性更强的鸡汤,不但容易摧毁孩子的自信,让他强烈地否定自己,甚至从此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不再与老师和家长沟通。
其实,“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这句话如果能改动几个字,或许就可以解毒了。建议改成“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成功”的定义很难统一,而“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获得感,尝到一种美食、得到一份小礼物、学到新知识、交到新朋友,这些都是收获。
再以上文举的爱学习的股民为例,经过多年努力学习股票知识之后,他未必会因为炒股而发财,但肯定学到了新知识。他收获的这些新知识或许能让他的兴趣从炒股转变为研究金融理论,从此开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也可能会让他对“成功”有新的定义。
总之,大家关注心理学,喜欢心灵鸡汤是好事。但是,鸡汤各式各样,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去选择吸收那些真正有营养的,而不是那种类似兴奋剂的毒鸡汤。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则更不能只是把网红鸡汤一碗接一碗地端给孩子喝;而是要在了解孩子心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娴菜谈(xian-cai-tan),转发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