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逃过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要培养的是复原力

文/ 5107-皮卡秋  2018005 《另一种选择》

书籍信息:

谢丽尔·桑德伯格,亚当·格兰特:《另一种选择》,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推荐指数:

★★★★☆(最高为★★★★★),好书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此乐何哉。

多说一句,我买书除了看内容,还喜欢看出版社、装帧和纸张,中信出版社一直以来是我喜欢的一家。说起来今年的第四本书《为热爱而活》也是中信出版的,这两本书的高低立显。所以买书还是得根据自己喜好,综合考虑。(有机会改改文章,放一篇以前写过的《买书的时候,挑个出版社呗》)

一、关于作者和本书背景

谢丽尔·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她于2013年出版的作品《向前一步》(Lean In),全球畅销,激励了无数女性去勇敢地实现自己的想法。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n't afraid? And then go do it.

联合作者是亚当·格兰特,他是知名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内在驱动力和人生意义。

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书,虽然这个“实践”是被动发生的、是让人悲痛万分的。

谢丽尔于2015年5月失去自己的丈夫,她向我们敞开心扉,讲述了她失去一生挚爱后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她如何从巨大的悲伤中慢慢恢复。结合亚当研究的“复原力”,这本书深浅结合,从谢丽尔的个人经历入笔,又跳出她的个人经历,从更高的层面为我们普通的人提供方法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逆境,面对那些关于失去亲人、生病、失业、战争等引发的悲痛。通过谢丽尔和形形色色之人的不同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复原力”,都能从悲伤中走出来,能重新获得快乐。

二、阻碍我们复原的原因——3P理论

3P理论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人们应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人们从逆境中复原,分别是个人化、普遍化和持久化,对应的英文分别是personalization、pervasiveness、permanence,因为这三个单词都是“P”开头的,所以简称“3P理论”。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普遍化(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情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化(permanence):认为事情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3P理论”是怎么样的感受,我是有同感的,即使我并没有经历一些能够称得上“大”的挫折与磨难。

作者谢丽尔在丈夫戴夫去世之后,非常自责,如果她能早点找到戴夫,会不会他就不会死了?如果她能早点发现戴夫胸部疼痛,如果她能早点改善戴夫的饮食,如果……她的每一个神经都在责怪自己,认为戴夫的死都是她的错,这就是“个人化”陷阱。

随着“个人化”陷阱而发生的就是“普遍化”陷阱,作者在丈夫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无法正常工作、社交,她觉得自己完完全全被影响了,工作中同事的小小举动都会让她联想到戴夫的死,她认为这件事情将会影响她一辈子,她走不出来了。这也暗藏着“持久性”陷阱,戴夫的死将永远存在、影响着她。

多少少男少女在失恋之后,觉得“和Ta分手都是我的错。”觉得“这辈子不会再爱了?”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了。”觉得“没有Ta,我就活不下去了?”……这都是3P理论在作祟呀,而最后呢?还不是照样生活、照样工作、照样遇见新的爱情、照样死去活来?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初中好友突然去世。当时我在重庆支教,连最后一程都没法去送她。她去世的那几日,我整个人都懵了,我好久没联系她了,我那个暑假都还没来得及约她一起玩……

后来我细细地去翻阅她的微博、qq空间,有一条特别扎心,虽然未提任何名字,但明显说的是我,我以前根本没刷到,斯人已逝,我连回应她的机会都没有。

她一直拿我当她的妹妹,而我却什么都不能为她做。我不认识她父母,也不敢去打扰,我懦弱、我自责。支教的夏令营结束,我取消了各种在周边玩耍的计划,立马赶回了家乡,可我能做什么?我只敢在她的墓碑前跟她说上几句话。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小山的词我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非常喜欢,而那几刻,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味道。我始终无法不怪自己吧,第五年了,有时候我会去她的微博留言,讲讲现在的变化,时光给她不老的青春,而我努力想做一些青春时她说过的话,比如:某一天去肯尼亚。

我无法释怀的是自己的不勇敢,我不知道她父母承受了怎样的悲痛,我没有电话,即使我有,我也不敢打。我想为她做点什么,为她父母做点什么,而我始终没有做过。

我们此书的作者在遭遇丈夫去世的悲痛后,不断调整,在亚当和众亲友的帮助下,培养复原力,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通过写作《另一种选择》,帮助更多的人,接下去让我们看一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培养复原力的办法。

三、三种培养复原力的方法

1.通过写作让自己学会“自我同情”

什么叫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心理学家聂夫认为:

自我同情就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给予自己,自我同情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自责和羞愧。

“自我同情”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完美的,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会让我们从挫折中更好地复原。

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都会犯上一些错误,比如表格里某个数字填错了,导致整张表格的数据都不能用,被上司批评了一顿;比如做菜时把盐当成了糖,糖醋排骨变成了盐醋排骨;比如一不小心把孩子的手刮破了……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够改变,最重要的是去接受它,看看能不能修补它,或者在以后的日子中避免它。

对于我们自己做错的事情,千万要记得“对事不对人”,去责怪、反思的行为,而不要去责怪自己的人格。责怪自己的行为能让我们努力改进、争取进步,责怪自己的人格则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耻辱感,让我们自怨自艾,更具攻击性。

那么如何才能学习或者说增强“自我同情”呢?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我曾在多本书籍中读到“写作”的功效,比如《幸福有方法》、《情商》等书,而我自己的实践也告诉我,用写日记的方式把负面情绪记下来,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去面对情绪、接受情绪、走出情绪。

几十年前,健康心理学家彭尼贝克找来两组大学生做实验,请他们每天写15分钟的日志,连续写4天。第一组学生被要求记录的是与情绪无关的内容,第二组学生则要写下他们人生中痛苦的经历,比如强奸、试图自杀、被虐待等。第一天实验结束之后,第二组学生普遍血压升高幸福感程度很低,这不难理解,毕竟创伤会带给人痛苦。但实验结束六个月之后,彭尼贝克跟进并回访两组学生,发现了惊人的回转:第二组学生无论是情绪状态还是身体状态都要好于第一组学生。

自那之后,有100多项实验记录了写日记是具有疗愈效果的。

所以,尽情去写吧,不必给别人看,可能自己也不必回过头去看,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可以毫无逻辑,可以天马行空,写作只是你给自己的一片天地。

2.让自己在创伤后成长

如何让自己能在创伤后成长呢?作者提供了几个方式:

(1)发现个人的力量

(2)学会感恩

(3)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义

(5)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我着重想结合上一条的“写作”,着重说一下“学会感恩”。

经历悲剧,并为之感恩,想来确实也有些讽刺。但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感恩的有很多,当我们学会感恩,可以培养自己的复原力。

感恩是“一种对生活油然而生的惊喜、感谢和欣赏”。

研究表明,心怀感恩的人更乐于助人、更富同情心、更充满希望......一个人越懂感恩,就越不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嫉妒等负面情绪。如何表达感恩那么,如何表达感恩,来增强我们的复原力、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呢?我想结合写作介绍两种方法给你。

001 写感恩日记。通常来说,一周记录一次最有可能激发人们的幸福感。每周固定抽出几分钟,回顾自己的生活,认真思考 3-5 件值得感恩的事,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思考:自己、家人、老师、朋友、陌生人、大自然、挫折。

002 保持表达方式的新鲜感。变化犹如调味剂,除了写感恩日记,如果对某人的感恩之情能够直接表达出来(打电话、写信或是当面),效果会更显著。也可以通过例如照片、拼贴画、水彩画等艺术形式表达感恩。(此处文字有参考书籍《幸福有方法》)

我自己从2016年11月开始断续地写感恩日记,隔三岔五写上几条,有时候也会矫情地发微信私信给我想感恩的人,这让我的心更加充实、让我更加柔软,让我知道我爱很多人,很多人也爱着我。

3.以合适的方式帮助朋友走出逆境

所谓利他是最好的利己,在你懂得如何帮助你的朋友走出逆境的时候,你也会懂得帮助自己。

当你有朋友陷入巨大的悲伤中,千篇一律的“节哀顺变”、“会好起来的”总是那样苍白而无力,最好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说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

今天看了《奇葩大会》(20180210期),有个姑娘分享了她得躁郁症的经历,其中她前男友对她说的话,特别让人感动:

哪怕你以后又一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你都不要放弃自己,哪怕你要放弃自己,你都不要不给别人一个机会。

哪怕你对所有人都感到绝望,哪怕那时候我们已经分手了,一定要来找我,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全力帮助你。

哪怕我的帮助不能够让你满意,你都不要因为对我的失望,而对下一个人失去信心。

我们对自己的朋友表示理解,对她说:“我一直会在你身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让她觉得她是被爱包围的。

另外,也可以鼓励自己的朋友参加一些支持性的社团,社团里的人的遭遇都是共同的,比如同样失去孩子、同样无法减肥等等。这样你的朋友能够和真正了解他经历的人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它不只是“我为你难过”,而是“我真的理解你”。

说回第二部分我的故事,当我有勇气把内心深处最大的内疚写下来,当我有勇气让你们看见我的内疚,当我有勇气被你们批评……我就在复原。我在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给予自己“自我同情”,帮助自己走出来。

总结一下,遇到挫折和逆境,3P理论让我们很难复原,陷入了个人化、普遍化和持久化的三个陷阱,要想跳出这些陷阱,更好地拥有复原力,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培养“自我同情”、让自己用五种方式在创伤后成长、帮助朋友走出逆境等三种方法在挫折中重建自信、变得更加坚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人能逃过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要培养的是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