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洒脱与杜甫的忧愁》

注:练笔之作,文章部分来源网络摘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读李诗,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秋风清,秋月明,手拿长笛,眼角带笑的红衣少侠策马扬鞭,浪迹天涯。以天为盖地为庐,正所谓“从今不问人间事,只做世间不老仙。”

杜甫诗歌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有着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读杜诗,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人烟稀,荠麦青,青衫泛白,霜雪染鬓,衣衫褴褛的老者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李白与杜甫的世界。探访这洒脱与忧患背后的故事。

终岁风流人——谪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在这首《将进酒》中,他吟诵黄河之水乃自天庭而来,李白又何尝不是天外飞仙,误入尘世呢?

开元二十四年,24岁的李白决定走出巴蜀,游历天下。此时,他写的《大鹏赋》已经在长安城中广为流传。他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大鹏,可以“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必将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在一次聚会中,李白与八十多岁的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分享文章,贺知章看完之后赞不绝口。惊叹道:“你哪是一般人哪,你简直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从此,李白是“谪仙人”的说法就传了出去。贺知章约李白喝酒,席间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慨叹到这真是千古绝唱。喝到尽兴处,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便将随身佩戴的金龟换了酒喝。

终岁风流人——抉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自是有愁的,一心向往白衣卿相,却落得御用文人,最终赐金放还。傲骨铮铮不惧权贵势必要受到打压,排挤。年华易逝,人生苦短,壮志难酬。也许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区别就在于你怎么做了。是被世俗所同化,还是做个各种真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抵交的答卷。既然主观能动性在外接各种客观实在的压制下动弹不得,无计可施。那索性从此放逐山川河流。

“我姓天地名草芥乃无名洞府一散仙,观这鳞次七八街,与诸位看客皆有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想正是李白的诗才横溢和他乐观向上,旷达不羁的性格使他拥有一票好友。他们纵情山水,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谓。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没有自我否定,没有摧眉折腰。既然仕途受挫,那便一扭腰身,欣欣然走向诗途,这便是李白式正能量。钱财皆是身外之物,不为外物所累,一路前行,高兴时,便广撒钱财。这是李白式的金钱观。此路不通,另寻他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或许在李白看来,这天下的功名利禄还不如一碗美酒来的痛快。只管狂歌豪饮,醉个天翻地覆。试问古来几人能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酣畅举杯,对影成三人。所以,他饮的潇洒,醉的诗意。

终岁风流人——至真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诗集中从不少对好友表露真情的诗句,但我唯爱李白这句。没有含蓄,没有收敛。一枝独秀,卓尔不群,直截了当的表露真情。如孩童般有着单纯的赤子之心。喜则留,厌则走。

从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到字字珠玑《望庐山瀑布》;

从 深情惜别的《赠汪伦》到意永不悲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从劝免宽慰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到娓娓辞别的《送友人》;

从浑阔茫远的《望天门山》、到流丽飘逸的《早发白帝城》;

从夜月自怜的《月下独酌》到倦鸟念乡的《春夜洛城闻笛》;

从如缚龙蛇的《行路难》到慷慨激昂的《将进酒》;

从回肠荡气的《蜀道难》到诗才横溢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认识到了这样一个李白,他不拘于礼法束缚。有着豪侠的气概,傲岸的精神,畅达的心境,于是,他成为了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被崇拜的偶像,成为了士阶层理想价值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他的名字变成了一种象征意义,是无所羁绊、蔑视权贵的英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代表。他的性格中讲究真的一面,是一种孩童般的“天真”,是一种散仙版的“洒脱”。

人间惆怅客——忧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他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人间惆怅客——忧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国家身处危难,百姓民不聊生之时。有依旧酒池肉林,沉迷声色的人,有徘徊在生死线上,衣不附体,食不果腹的人。当然,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逼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

杜甫关心百姓,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寄予了深切同情。他的诗歌非常广泛地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及对民生的忧虑。 虽然杜甫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的苦难,但他希望人民生活能够安定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更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人间惆怅客——忧己

忧己何?忧“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忧“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身处乱世,他最担心的不是个人生死,仍念念不忘家国情怀。由小我升华至大我,由个人升华至国家,忧霜雪染鬓,忧年老体弱,忧无以报国。

从裘马清狂的《壮游》到雄伟磅礴的《望岳》;

从铿然作响的《春望》到气象雄伟的《登楼》;

从抚今喻昔的《江南逢李龟年》到意境深远的《咏怀古迹》;

从沉郁顿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老病孤愁的《登高》;

我认识到了这样的杜甫。他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心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其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于是,他成了忧患意识的代表,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真正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李杜文章在

光芒万丈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的洒脱与杜甫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