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及最近的生活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我是从2017年读到了2018年。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翻阅的过程中,思考的时间远远超过读的时间。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一点点啃完的。很明显,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没有散文集或是小说读起来让人畅快,再加上其中提到的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人物典籍,更是让我这号理工科云里雾里。当然这是我本人的问题,与这本书无关。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首先说说王小波,之前对于他是不甚了解的。但是从这本书看下来,我浅陋之见,他像是练了太极的鲁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呐喊者。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我的读书范畴,之前是没有涉及此类的。断断续续、囫囵吞枣地读完,实话说,对于其中具体的内容已记不大清了。一则,杂文集所涉及的话题甚广;二则,有的篇章是读不大懂,实在是惭愧至极。不过,王小波的行文风格倒是拓宽了我的视野,像是诡谲而不失幽默、耐心而鞭辟入里地讲道理的抠脚大叔,一把蒲扇一杯茶——“来,小伙子,给你讲5毛钱的人性事理”,全然不同于现在社会上的那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戏精党。特别是处于那个特定年代的来说,这本杂文集,透漏出一个思想解放灵魂自由的王小波,这一点,是我尤为景仰的。

这本书,恕我愚钝,是要多刷的。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及最近的生活_第1张图片
自由

已经好久没有写写东西了,想来真是羞愧。

正值跨年,然而我却没有年长一岁。年终,医院出来的当晚,和同事、和他朋友一起去了五道口榜首的火锅店。同事的女友打趣道,这是我的最后一顿火锅,一句玩笑也让我心酸;跨年夜,和两位小妹去了一家韩料,然后一起倒数跨年,一脸的幸福,满心的不安。

这段时间,一言难尽。首先是身心俱疲,状态极差,心情抑郁;然后是科研,大半年就只是熟悉环境,仅仅停留在硕士的层次,并没有转变进入博士的深层次研究——这一点,有换研究方向、换科研环境之类的因素,当然也有我自己的问题。

讨好型人格,是最近静养身心的时候,自我反思的结果。太宰治《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的讨好型人格,我也有。一直以来,打的的时候,都会潜意识地和出租车司机师傅攀谈;每个月底的剪发,剪发小哥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我推销他们的产品,而我都会假装不懂,时而询问一两句并保持微笑;朋友交往过程,总想着让大家都满意,学不会拒绝,不懂得取舍;凡此种种,之前,我都以为是我性格随和,热情的缘故。殊不知,自己都没看清自己,简直愚钝之极。还记得,有位朋友在读完《人间失格》后,说太阴暗容易让人抑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是我当时的答复。其实是因为,我同情那个连父亲送他礼物作为奖励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想着父亲喜欢送哪种礼物的小男孩。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喜欢老故事,也总是找一些老电影来看——《药》、《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人生》,也喜欢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乡土生活,不知道缘由,我就是喜欢这些。后来,自己琢磨可能是,我从来没见过我的祖父,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过祖辈的爱。我知晓的有关于祖父的所有事情,都来自于我的父亲。人就是这样,总是被没有得到过的东西牵绕。就像从小从父母那儿得知他们在青岛生活的日子,于是,我对青岛有一种类似故乡的错觉情感。后来,我去青岛读了大学。

站在2018年的路口,你还记得去年年初许下的愿望吗?好像记得又不想记得。年初,总要定一些目标,许一些愿望的,不然,白糟了这大好的岁月。现在的日子,再怎么不堪,也是你自己的;你再怎么不愿认领,若干年后,都会是你回不去的青葱岁月。所以啊,过去是用来怀念的,他不应该是一种牵绊。所以啊,该努力还是要努力的;新的一年,爱己爱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沉默的大多数》及最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