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魔日记之二十二:这个《黄金时代》,不是她的。

        《黄金时代》魔兄看完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动笔写点什么,主要原(借jie)因(口kou)当然是最近事情太多,时间太少, 基本没机会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次(真zhen)要(实shi)的原因,就是魔兄还没想好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影评。

观影魔日记之二十二:这个《黄金时代》,不是她的。_第1张图片

观影魔日记之二十二:这个《黄金时代》,不是她的。_第2张图片
汤唯的气质有点像萧红

        这部电影是2014年10月1日在国内上映的,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据说影片投资7000万,票房仅得5100万,是国庆档期少见的赔钱电影。当然,对于导演来说,也许拍这样一部艺术味道十足的作品,票房压根就不在考虑问题之列,至于投资人怎么想,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影片从形式上看,是一部关于女作家萧红的传记。

        萧红,1911年出生于哈尔滨,1942年在香港去世,年仅31岁。萧红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这一称号的含金量,由排名最后的张爱玲在后世的成就可见一斑。

        在写作方面,萧红堪称天才。她率先打破中国近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开创了华语文坛散文式小说的先河,其作品因语言独特、叙事方法、作品结构独具一格,故而被称作“萧红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萧红体”奠定了近代中国小说的基石,加快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她本人也因此而被尊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其中《呼兰河传》据说曾被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名。魔兄不知道是哪些人、依据什么标准评选出了这一百本书,但他清晰地记得《呼兰河传》曾经是儿子暑假的阅读作业。正是因为那次作业,魔兄才知道了萧红,才有幸读到她的文字。

        萧红的文笔极其细腻、轻灵,意味绵长,轻柔的笔触下,满蕴着律动的文字力量和悲悯的人性关怀。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压抑,深陷其中的束缚与挣扎,尽现眼前。萧红作品的“影像化体验”果然名不虚传。

        这样一位显然带着上天的眷顾而生的、才华横溢的女子,生活里却命途多舛,饱经风霜。 许导用极简的白描手法重现了萧红短暂的一生。影片大量引用萧红作品中的原文做为旁白,通过友人访谈的形式,力求客观公允地还原萧红的生活轨迹。应该说,许鞍华还是带有些许倾向性的。她用镜头充满同情地直接参与了对萧红悲剧人生的摹写,而采用友人访谈的形式相比使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传统方式,更能够给群众留出充足的时间,可以边看电影边思考,到底萧红是怎样的女子?是什么让她的经历如此坎坷?又是什么让她经历了那么多还可以保持坚强?

        在魔兄眼里,萧红所有的悲剧均源于她太超前于她身处的时代。魔兄很难想象这个从封建大家庭里走出来、从小就缺少关爱的女子,如何形成了独立自主、果敢执着的真性情。  在萧红自己的文字里,她把在日本生活的那段时间描述成自己的“黄金时代”,没有生存压力,没有社会交往,就这么专心写作,日子过的平静而简单。也许,如果在这种日子里,再能有个心仪的男子在身边,那就该是萧红一心想要追求的幸福生活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萧红所追求的,注定只能是一场幻梦。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萧红身边几乎所有的文学青年都满腔热血,积极投身于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对种种不公现象进行口诛笔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舍生取义为光荣的伟大文化运动之中。那是一个新文艺气氛浓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辈出,可以写入文学史册的“黄金时代”。然而,萧红自己,却沉浸在一个追求超越国界、无关政治、面向全人类的文学梦想里。单凭这一点,她最终被当年那个时代抛弃,几乎是种必然。

        萧红的作品对底层社会的描写真实细腻,当时的国民政府不能容忍她对弱势群体的悲悯情怀;但同时,她的作品又不够深刻、没有煽动性、不能奏响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不能跻身于进步文学青年之列、更是无法进入代表新生势力的那座新阵营。她个人复杂的感情经历和宁可安静写作也不愿选边站队的稚子性情,将她逐渐推向时代边缘,直至滑入深渊。萧红的香消玉殒,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从个人原因分析,萧红遇人不淑,缺乏对渣男的辨识能力,是导致她飘零一生的最直接原因。魔兄其实一直很喜欢陪伴她到最后,又率先为她写传记的骆宾基。只有他懂得萧红,爱惜萧红,可惜,命运弄人,再美好的相遇假如错过了时间,也只能空留余恨。

        看完电影之后很久,许鞍华和萧红沉郁的表情仍然会经常性地闯入魔兄的世界。有时魔兄也会突发奇想:《黄金时代》这整部影片,会不会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是一部裹着艺术片外衣的反讽之作?

      电影《黄金时代》里的进步(革命)文学青年们是幸福的。他们既有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这样克己为人的长者,又有同样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志同道合的战友,还有肩负重任、不忘提携、时刻保护的地下工作者团队在背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确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整个华语世界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作品或小说家,大多来自于那个年代。

        新中国成立至今,立场鲜明几乎成为官方判定文学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六十多年间,似乎只有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为新中国挽回了一点颜面。但很可惜,魔兄看《丰乳肥臀》的时候,莫言还不怎么出名,而且,魔兄在那之前,已经认真精读过《百年孤独》。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那个属于萧红和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们的所谓“黄金时代”早已远去,人、事、物都已杳如黄鹤,只留下“民国范儿”这个词,还能偶尔唤起关于那个时代越来越模糊的印象和记忆------就如同萧红一样。

总体推荐指数:80(满分100分)

适合观影人群:文学青年;文学中年;写作爱好者;文学研究者;艺术爱好者;电影研究者。

画面美感:9

主演颜值:9

放松指数:9

故事情节:8

制作水准:8

观后情绪:8

荷 尔 蒙:6

整体节奏:8

影响持久力:8

看了又看指数:7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魔日记之二十二:这个《黄金时代》,不是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