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概况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后家道衰落,迁到邹国。据传说孟子幼年丧父,在母亲的养育下成长。“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等都相当有名,成为千古美谈。孟子自述自己是“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追求,“乃所愿,则学孔子”。

成书经历

孟子学成之后,来到邹国,开始教授学生生活,公孙丑、万章等前来求学。约四十多岁,仿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王道”理想。先后游历齐、宋、薛、鲁、滕、梁等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推行他的治国主张,但未被采纳。晚年,孟子回到家乡,“退而与公孙丑、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思想大体

孟子被尊为亚圣,继承孔门思想,并做了更为细致的阐发。孔子谈仁,作为一种实践性的道德,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种实践的背后,是什么推动?孟子在这里做了发展,那就是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所以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强烈的行仁之心志,就可以至于仁者的境界。对于人性本善,孟子从心之四端做了论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从性善到王道,这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

孟子特别注重修身之道,讲求放心,养吾浩然之气,做世间有担当的大丈夫。这种精神传承,特别有时代意义。也是已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向上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的思想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