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爸102岁》

文/白大禹

这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谢老师对其高度赞誉,并表示这是必看良片。谢老师对影视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本人也不曾怀疑谢老师的审美。写点文字记录一下我当时的感受,等老了再回头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很有意义。感谢谢老师的电影票,这篇稿子拖了有些年月了。

达特里·贾吉万·瓦卡里亚

文章的开始,我们谈谈阿尔茨海默综合症,其表象为身体各项机能退化,逐渐遗忘,直到辞世。其另外一种叫法为老年痴呆。钱德里卡-故事的主角巴布的妻子-被确诊为快速增长型的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有些记忆根深蒂固,比如钱德里卡对儿子阿莫的记忆。阿莫出国留学,在弗吉尼亚皇后大学读完MBA就留在了美国工作,结婚生子。过去30年一直没有回家。钱德里卡开始忘记一切,却始终叨念着阿莫的名字。巴布的老父亲达特里于心不忍,一连28天给远在美国的孙子阿莫打电话告知情况,却始终被自动转到语音信箱。钱德里卡辞世的最后一天,也没能见到自己一直念叨的儿子阿莫。

巴布年过七旬,在妻子辞世之后,不再活力满满,变得老气横秋,无所事事,死气沉沉。在巴布看来,“人不服老不行,我一大把年纪了...”于是得过且过,为儿子阿莫看住家。等儿子从美国回来继承家产,此生便了无遗憾。在笔者看来,倘若余生皆是如此,那生活未免太过单调乏味。

达特里-巴布的父亲-在102岁那年的情人节,这个美丽的日子被确诊为脑肿瘤。达特里坚信,“人的死亡应该像一个童话故事,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这个故事才算结束。”看着自己的儿子巴布,逐渐沦为儿子血脉之情的乞求着,达特里决定,在弥留之际帮助巴布认清家里的情况,找回曾经那个热爱生活的巴布,不让巴布的儿子毁了自己的儿子,故事才算结束。迪鲁,作为达特里的信徒和倾听者,全程陪伴着故事的继续。

达特里以要将巴布送到晚霞养老院为事由,“要挟”巴布做了一系列事情,以求唤醒曾经的巴布。

1.给已逝妻子写情书。

2.不再去找梅塔医生。

3.将达特里和妻子萨拉斯瓦蒂带巴布去客什米尔渡假时送给巴布的毛毯剪掉,不要在旧物中寻找慰藉。

4.一整天游览孟买市。圣克鲁斯区的银禧花园,是达特里经常带儿时的巴布来玩的地方。圣塞巴斯蒂安教堂,是巴布经常带儿时的阿莫来祈祷的地方。在城市面包店买一块面包,从海滨大道租一辆马车,路上切开它,这是巴布和钱德里卡的回忆。

5.睡一次客厅沙发。

6.把阿莫扫地出门。

这是发生在孟买市山丁尼瓦斯区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整个剧情就粗略地介绍到这里。笔者希望,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还请亲自观影,不同的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情观影总是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我们可以交流,但是笔者并不希望打扰你们的主观感受。

电影里的很多哲理,都是以达特里和倾听者迪鲁的对话形式呈现给观众。剧中谈到,“如果一个人长成了混蛋,记住他小时候的样子”。这是在告诫巴布,自己的儿子阿莫已不再是小时候可爱的模样,要学会接受。

故事的最后,达特里在雨中尽情的舞蹈,街边有悠扬婉转的萨克斯伴奏。伴着生命里最后一场雨,达特里去到了星辰大海。在留给巴布的录音中,达特里讲到,“记住一件事,这个世界不仅有阿莫,还有迪鲁”。在笔者看来,这里的阿莫和迪鲁,是指两种不同的人生形态,前者是金钱与冷漠,后者是温暖的陪伴。

看完了整个故事,笔者感慨万千。一起观影的的谢老师,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纪再大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解读一下这句最真实的感悟。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处于耄耋之年,同年龄段的老人们逐渐变少,生活会逐渐变得孤独,儿孙的陪伴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如初,心里的幸福可以开出花来。然而种种原因,这样的陪伴是有限的。为人父母,不必太过执念于曾经的一成不变,也不必去乞求子女的关爱。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命的终结,只是七苦之一。日薄西山,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色彩,比如生理年龄102岁的达特里,心理年龄堪比26岁,生活多姿多彩。黄昏也好,迟暮也罢,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刻意浪费时间,也就不负夕阳无限好。

如果有一天,我长成了混蛋,请记住我曾经非常认真的写过这些文字。今日,若这些文字渡了你,他日,希望你也能渡我,不要让我迷失了。


// 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电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老爸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