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一场相关致敬的辩论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一场相关致敬的辩论_第1张图片

这是一部堪比艺术的大作,历史上首次出现以油画为描述语言的电影,素材还来自伟大的画家梵高笔下,接近两千幅画作。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大工程,而且为了讲究艺术美感和致敬的诚意,最大程度地进行手工打造——来自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还要接受为期3周的专业训练,以梵高博物馆里的真迹为参考。历时四年,终于诞生出这么一部每秒就有12幅油画,全集共超过65000幅油画(当然不全是梵高原作)的宏大巨篇。导演可是个梵高粉丝,他们理解这位画坛巨匠的生平和心思,特别对那句“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深以为然,因此才能够把这样一部从表现技巧上匪夷所思的电影真的打造出来。

《Loving Vincent》不是普通的电影,虽然也在商业规划中,但艺术成分不可忽略。故事本身并不是那种好莱坞剧本,从视觉和思维上都没有直接的轰动效果,尽管写的人物是传奇梵高,但电影主要选取他自杀以后的片段,这种探索之旅更多的是别人的生活,和大画家的生平还是有点距离。所以,如果单纯想看故事的话,这部电影恐怕会让你失望。

超越剧情的电影,有专属的深度。用梵高的手段讲述梵高,这很有趣,并且贴切。而且梵高做的是绘画,将印象派名著搬上大银幕,很具挑战。只是一旦成功,效果将是历史级别的。因此,即便你此前并不在意梵高君,但当电影开始铺垫浩瀚的油画世界时,精神会为之一振,罕见的艺术细菌也会陡然活跃。所幸我也是梵高的粉丝,当时在台湾带回来的唯一一本书恰好就是余光中译的《梵高传》,对于那些眩晕感十足的星空和向日葵有着发自基因的向往。如果你和我一样,你就会感觉,梵高从未以这种方式接近过自己的绘画认知。这是《Loving Vincent》存在的意义,他讲述的梵高,虽然从开始就死去,但却始终活着,不仅是在众角色的记忆里,对于观影人士来说,尤其出现在每一帧画面中。

梵高就是上帝,无处不在。

不过,有人并不买账。如果看影评,底下有许多不屑,或说油画电影没什么好吹的,或说梵高的故事选得太离奇,或说形式大于内容。国外也有严厉的批判声音,大吼“这是一剂流行文化的毒药”,“对梵高的极大不尊重”,“这种做法可能很会讨人欢心,但它很蠢”。如果你不急于否认,会发现,这些负面评价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被震撼心灵有错吗?不可能。《Loving Vincent》释放的能量是毋庸置疑的积极,从中获得的无论灵感还是舒适,都非常直接地映射到普通人的艺术神经中,借梵高先生唤醒那双该有的能够认知生活美感的眼睛。

英国批评大师乔纳森·琼斯就是反对的代表,他的批判有着科学体系,充满依据,并且极具威胁。“《Loving Vincent》是用六万多个画面对梵高的一次侮辱”。我认为,这是一种绘画鉴赏上的“处女情结”,将梵高推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境界。但即便将梵高植入流行文化中,导演未必不能真诚,至少《Loving Vincent》是可以从表面看出来的精致。没有理由,梵高就不能世俗一回。

所以,致敬需要讲究形式吗?包含真诚的情感只能跟随伟大巨匠们的时代载体,不允许半点改革吗?梵高未必欣赏《Loving Vincent》,但《Loving Vincent》同样是梵高。当伟大巨匠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便自动被赋予价值,并且超越本人流传于世界历史中。梵高太伟大,伟大到“梵高”不仅仅只是梵高。以梵高代表的所有巨匠都已经被抽象化,是传统也是时尚,是历史更是生活,真实地影响着每个希望被接触的灵魂。

《Loving Vincent》没有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一场相关致敬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