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征文|也许,你也是个“敏感”的娃……

本文参加《健康&养生》专题征文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健康养生征文|也许,你也是个“敏感”的娃……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敏感”,你会想起什么?是黛玉葬花时的心有戚戚、泪流簌簌,是豌豆公主因N层被褥下的一颗豌豆整夜未眠,还是你自己曾经因为别人随口的一句话而苦恼良久?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它们通通是“敏感”,又都不能完全代表“敏感”,不过是某个侧面、某种表现形式罢了。因为真正的“敏感”,是需要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精神学三个方面来诠释的。通俗来讲,就是感官感受和心理体验(毕竟,后两者是不能决然分开的)。

那么,假如你意识到了自己的“敏感”,对其造成的一些困扰是否能去改变,又是否有必要去改变呢?我们不妨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去设想分析:

生理角度

1.你可能遭受过皮肤过敏的困扰,过敏源经常变换,饮食多有禁忌,受不良天气影响较大,而且极有可能会将这一切遗传给下一代。如:身边很多鼻炎患者,在杨絮柳絮飘散的季节苦不堪言,不但要捂住口鼻,还必须及时清洗,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抑制一声声的喷嚏……

2.你可能皮肤本身相对敏感,伤口不爱愈合,轻微磕碰就会留有痕迹,蚊虫叮咬不易恢复,若是再赶上皮肤白皙,可能这一切别人察觉起来会更容易。就像我,轻轻一碰,腿上、胳膊上就青一块紫一块,夏天蚊子叮过的地方也要好几天才能散失,常被关切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

3.你的某些器官可能比较敏感,别人稍一触碰,就会急着“保护”自己。比如:别人只是摸了你的头发,搭了你的肩,你心里就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作为一个“四眼妹”,最痛苦的莫过于想臭美时,怎么都戴不上隐形眼镜。别人帮忙戴时不是眨眼流泪,就是避之不及。好不容易戴上,又觉得有异物感,自己摘下,必定也是废了一番“洪荒之力”,真是可悲可叹……

好在,以上种种,大抵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很少伤及无辜。至于遗传因素,恐怕不是你我所能掌控的。

心理角度

1.你可能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善于体味和观察,包括: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别人些许的情绪波动,等等。倘若是对自然的那些感受,只要不因此过分伤感,反而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悟和灵感,未见得不是好事;而对别人情绪的体察,如若对方正需安慰,那自然是好事,否则,不如难得糊涂,免得对方因担心被看穿而与渐行渐远。

2.你可能总是想太多,心思过于细密。别人(尤其是性格大大咧咧的人)说的一句话,你会认真分析它的言外之意,时常担心自己的言行会遭致不满,又不肯当面去问个究竟,难免让自己心生猜疑,到头来,别人摸不着头脑,却害苦了自己。

3.你可能过分重视“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本身并无差错。问题在于,无形中,你把别人看问题的方式替换成了你自己。你的体谅和关怀,有时候会在不觉间给别人一种不适和压力,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过犹不及”,极易导致朋友对你的疏离。更可怕的是,你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只是一味责怪自己,反思是否做得依旧不够体贴、称人心意。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大抵而言,他们往往既关乎别人,也关乎自己,当局者常常不可控而又自知。

要怎么做呢?

只有改变能改变的,放下该放下的。

我们不能决然说“敏感”一事究竟是好是坏,但至少我们可以回归原本的自己,常常问问自己的心。

如前所述,生理上的敏感,多数情况不会影响他人,且随它去吧。而心理上的,可能涉及先天性格,一旦形成,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做出很大改变。

如果你恰好陷在这样的“敏感”里,也不必过分苦恼,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不再过分纠结于别人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自身。多发展业余爱好,积极开拓自己乐趣所在,长此下去,你将还是你,是虽有一点“敏感”,却比过去更好的自己。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健康养生征文|也许,你也是个“敏感”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