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纠结了很久,2写了报到,3写了师父们,4该写什么,是写七天斋戒过午不食(过午时后不吃任何食物包括晚饭和宵夜)的体验,还是写寺里安排的各种课程带给自己的感悟,是写三步一拜身体与心灵的触动,是写首次感受禅修的神奇,又抑或领略到禅茶、古琴的惊艳?是写120个可亲可敬的同修,又或是写辩题大胆得出乎意料几乎触及出家人底线的辩论会?又或是,写我最想跟抑郁症朋友们表达的、几个师父对我的疑问给出的回复?
每一样都想写,但是,翻翻五六十页的笔记,又觉得都还没准备好。
是的,我的心,又飘回了寺院。我在寻找那种最初的感觉。
前天,我出去办事时顺便抽空看了场正在热映的“战狼2”。看到最后飘荡的五星红旗,我的思绪突然回到了开学典礼上。
是的,没错。我们出家班的开学典礼,在奏佛教经典歌曲三宝歌之前,是要先奏国歌的。
当音乐响起,看着身着僧衣的师父们包括台上的果老、当家师等全体肃立,认真地唱国歌的时候,我的内心震憾之余,又心存疑惑。
直到后来听到悟和法师面对面座谈会上,法师指导在家人应以社会责任为重,话锋一转提到最近的国际时局,云假如中印开战,作为佛教徒也不应袖手旁观,“上马杀敌,下马学佛”因佛法无国界,但佛教徒有国界,佛法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
后来也看到明生大和尚的开示:“爱国爱教。国兴则教兴,离开了祖国和民族,佛教事业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纵观抗日战争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热血的爱国僧人。对比网上那些所谓精英、美分党们,大和尚与师父们高尚的思想情操,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自古以来,从历史到野史或小说,有许多僧人的形像都很丰满,或有血有肉,或超脱凡尘,尤其在文学里。
寺院,僧人,在文学里,带给人许多美丽的想像。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你看,光是出游时偶遇僧人说说话,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闲适,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贾岛的“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不是一个很美的画面。我在寺里的时候,寮房阳台正对着凤凰山脉,晚上回到寮房,常常在洗衣收衣的瞬间一抬头,就看到一轮山月斜挂在山头,那一刻突觉心中澄明一片。记得有一晚,寮房里很热,师兄们俱已睡去,寺院周围万簌俱寂,我悄然步出寮房,很想在这样的月夜,趁着晚风在寺里安静走一圈。园林式的寺庙,回廊,庭中有园,园中有树,树下有花,花畔有池,池中有莲,多美好。
记得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境界着实使人向往。
当然最后我没走成,甚至楼都未来得及下,因同住的慧英师兄唤住了我,于是两人倚着栏杆,面对着宏伟的五时宝殿,和远处黝黑沉静的凤凰山脉,在五楼的走廊里,畅谈了一夜。
其实我最爱的,除了寺里的夜,还有清晨寺里的钟声。钟声总能给我们美好的想像。“南屏晚钟”、“禅院钟声”,我们大约都能唱两句,而这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国人更是耳熟能详。这个夜半钟声,我很怀疑是不是就是凌晨四点半的钟声。
寺里每天四点半集合,到普光明殿上早课。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穿过普光明殿,绕过天王殿前正在烧第一柱香的师兄,穿过莲池,穿过山门,穿过山门前的广场,不知不觉走到广场边沿,再往前一步就是停车场。正欲抬脚迈下阶梯,却忽地怔住了。钟声。洪亮的钟声如在耳边响起。我猛然停住。24号凌晨,我们报到第二天,在早课之后,曾经在师父们的带领下围着寺院周边结界,而山门外广场,就是以停车场为界。“里面才是净土,外面都是污秽。”“结界之后,不可出界”。呀,就差一步,就踏出去了!
我一额汗,猛然回头,拔足狂奔回寺。
晨钟声声,普光明殿里,灯光渐亮,殿门依次打开,大殿外,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双手叠放于腹前,在黑暗里静默着。队列前的僧值师、引礼师,站成一棵松,在钟声中进入禅定。我闭上了眼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就让这钟声一直敲下去吧。
钟声过后,随着钟楼一声划破黑暗的推窗声,左边鼓楼里,鼓声紧密有致地响起。由第一队的师兄起,踩着紧密的鼓点,我们一队队静默有序地分成两排鱼贯进入大殿。气氛庄严肃穆,好几次我眼前忽然出现一个场面:庄严肃穆的大殿前,一队队少林僧人鱼贯而入,在紧密的鼓声中集结,连空气都是紧张而凝重的,一场大战眼看一触即发……
当然这是我的想像哈,武侠小说看多了的结果。佛门净土,清静之所,焉有杀伐。
这就是我们每天上早晚课的普光明殿。没找到我们在大殿前排队的图片,因为实在太早啦,摄影部的义工菩萨们还没到,而且四点半天还没亮也拍不到,上一张白天的图,大家想像下。
这是大殿里面
在寺里,虽然与世隔绝,其实“听觉”享受很丰富,木鱼,磬,钟,鼓,打板,当然更少不了早课晚课的念诵以及各种共修、法会的唱念。有时候简简单单一句反复念诵数百千遍的“南无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都能念得人泪流满面。不过我觉得最美最有意思最有禅意同时也最接地气,在别处即使同样的情景同样的人,也体会不出那种感觉的,当是禅茶与古琴。
你也许会说:茶艺不是与味道、视觉有关吗?与听觉有什么半毛钱关系啊?有的,大大的有,尤其是禅茶。请听我慢慢道来。
教我们禅茶的,是一个位轻的九零后法师——宗敬法师。长得极是清俊秀逸,气质清雅,着一袭僧衣,在茶席前一坐,更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12组的小妹妹就曾为到底是宗敬法师帅还是同为九零后的7组的仁杰法师帅而各执一词。
话说现在的茶艺表演很多,但是能有幸在寺院里,看到年轻清俊的法师,在庄严的寺院里表演禅茶,这样的机会,真不是很多。所以在现场看宗敬法师表演的时候,真的是被震住了。
碳炉,水壶,准备就绪,茶桌摆上茶席,茶叶茶洗茶泡等茶具一套,备上净瓶鲜花香烛菩提手串,在悠扬的佛乐声中(注意,听觉享受来了),净手,礼佛,调息,燃烛,焚香,煮水,候汤,温杯,烫盏,赏茶,投茶,注水,润茶,待汤,分杯,敬茶。
礼佛后,在宗敬法师煮茶、泡茶的过程中,演赞法师一直从旁侍立在侧,泡完分杯后,演赞法师端茶敬献三宝,每一步,都恭敬谦卑,宗敬法师则闭目合十,在悠扬的佛乐中进入禅定,气氛庄严,肃穆,使人顿起恭敬之心,内心清净,茶未喝,已如一股清流涤荡心头,洗去心中污垢。
作为六大茶类中比较少见的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称,而这次,宗敬法师竟拿珍藏了八年的老白茶泡给我们喝。想像一下,在这样优雅安静庄严肃穆的场所,耳边听着梵乐,心里默念着佛号,喝上一杯世上最纯净的世外之人亲手给你泡的清茶,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小心地捧在手中,闻香,观色,细细品之,细细回味,只觉香味醇厚,沁人心脾,回味甘香,清凉无比。耳闻圣乐,口赏清味,陶然忘我矣。恍惚间,仿佛置身深山古刹,松涧下,山溪边,禅师抚琴,童子煮茶,未几,茶香袅袅,琴声幽幽,伴着松烟水雾、松涛水流,不知人间何夕。
宗敬法师说,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例如我们的组名“正定”就是八正道之一;“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正清和雅,以恭敬之心泡茶,庄严自己。茶文化,其实就是培养内在的气质。
宗敬法师又说,禅茶有六和:“1.身和同住;2.口和无争;3.意和同悦;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这里每一个“和”都涉及做到人的智慧,想了解的亲们可自行百度。
至于好端端的茶文化,为什么跟禅扯上关系呢?我想,大抵能从禅茶六度中看出来:
1. 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2.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3.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4.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5. 和敬清寂,茶叶一如,是为禅定;
6.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视频为宗敬法师在为我们表演禅茶
好,说了禅茶,该说说古琴了。
给我们上古琴课的是前星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康夫先生,广陵派传人。不过康夫先生的学问可不仅仅在古琴上,还讲了音乐与五行的关系,与人体的关系,与颜色的关系,与方位的关系,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调养身体的方法。康夫的博学多闻与新奇的讲课方式,以及丰富多资的动作语言,使整个原以为严肃枯燥的古琴课,被他讲得大家笑不绝口,整个课堂都生动起来,跟着他念掰着手指头念“木生火,火生土”,你看视频里他给我们上课时的热闹就知道了:
关于康夫老师上课的内容,因当时是在法堂上课,手头并没有纸笔,但是我又很想记下来,灵机一动想起藏在胸卡里的的抄咒语的小纸条,于是利用字条背后的空隙,然后借了澳门黄师同样藏在胸卡里的袖珍笔,飞快地记下来。精力有限,就不在这里打出来了,大家看图吧,大家如有兴趣,可按图上内容慢慢琢磨,
举例:中指对应的是脾,脾对应的音符是“1”即“哆”,脾五行属土,土的颜色是黄,方位是中,故,如你脾不好,可多吃黄色食物,吉利位置是中,多听“哆”的音乐,多穿红色(火生土)(PS:因当时匆匆记就,不知是否有误,如康夫老师有幸看到,请指正,感谢:)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脏有声,声各有音,曰:
宫乱则病在脾,
商乱则病在肺,
角乱则病在肝,
徽乱则病在心,
羽乱则病在肾。
充满欢笑的古琴课最后在康夫老师的一曲“流水”与宗敬法师的“普庵咒”中圆满结束。悠扬的古琴在庄严静穆的法堂里,琴声声声入耳,拔动心弦,神思如回到了古代,在月夜的山林中,围观一场伯牙与钟子期的相会,一曲终了,余音缭绕,谢罢老师,起身收拾蒲团,心犹在回味。古琴,也许是世界上最多的由演奏者转为自制者的乐器吧,为此还有专用的名词“斫琴”,看它所用的材质为“有凤来栖”的梧桐木,就知为何它的声音如此动人。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我想这五音一定不包括古琴:)
有想看康夫老师讲课视频的,请大家移步普陀寺公众号观看
短期出家 | 反闻闻自性解脱借音声 古琴声中的禅修(含视频)
(本想像禅茶的视频一样让师兄帮忙找出链接贴上的,因师兄工作繁忙不便打扰,故此视频只能烦劳大家移步原文链接观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