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

前一阵子顺便谈了点明朝的事情,有同学希望我继续说几句。先说一下,正好是国庆70周年纪念,对现在的中国政府,总的应该点赞一下。虽然点赞,并不排除具体政策上,骂他们一个狗血喷头,呵呵。爱之深,责之切,该夸就夸,该骂就骂,两不耽误。中国这种大块头,转型不易,用100年不足为奇。转型期间,各种惨剧,生灵涂炭,也是无法避免之事情,从旧文明转型为新文明,凤凰涅槃,九死一生,还能重回世界之巅,不是任何古文明都能做到。巴比伦、埃及、罗马、希腊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古文明可以重现复兴,中华文明仍然可以生命力焕发,不易。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1张图片

居安思危VS居危思危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中也有“天健地坤”的强调。但是别忘了我们人类的操性,导致大部分的维新,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硬着头皮去应付。而维新从来就不是你浓我浓的温情脉脉,从来就是刀光剑影的血与火的历程。相比于中国这样航母级别的大文明载体,像日本这样的文明的末梢,也是在黑船降临,手足无措,才开始了文化转型。船小自然掉头容易些,而日本的转型过程,也是地狱到炼狱的体验,给自己,给周边,也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西方学者的偏见

如果你看到西方学者,比如亨廷顿这些,把日本亚文明,从华夏大文明里面剥离出来,单列成为一个文明,别被忽悠了。日本本身因为之前激进的脱亚入欧论,要成为荣誉白人,因此也自我有意识地忽悠自己的国民。其实日本文明就是华夏文明的末梢,因此可以看作类似于外藩这种。大文明的转型过程,末梢属于边疆,和外部世界接触最广,被形势逼迫,需要改变最快。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靠自己的外藩长州和萨摩主导,也是因为这里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最早。因此从文明转型的角度而言,日本的转型经验,对中国华夏文明的转型,最具有借鉴意义。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2张图片
《文明的冲突》

在甲午战争期间,处于某些事实基础,某些理论逻辑,但是更处于战略目的,日本把针对大清帝国的中日战争,宣传成为自己代表华夏文明,来针对满清鞑靼的文明之战。这种宣传对当时南方的反清汉族知识分子,颇有吸引力。因此在甲午战争后,大批中国年轻学者,留学东洋,之后产生于留日学生的同盟会,喊出的口号,也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对日本经验比较明了的日本通,又因为政治上介入了日本侵华的东亚共荣圈的行动而沦为了汉奸。他们或者被处死,或者亡命日本,结果造成中国现代化研究,主要受到的影响,是来自于欧美。

欧美思维体系的东方主义传统

来自欧美的思维体系,一条是以民国政府的专家,主要是胡适代表的美国道路,可以大致看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3张图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另一条是共和国政府的专家,主要是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东方主义的叙述。当然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欧美系叙述方式,重新登场,本质上都是西方自我中心的东方主义传统。而在中国自己思想界的影响,就是囫囵吞枣,对西方崛起的事实缺乏深入研究,而热衷于对西方的遮羞式理论的无条件崇拜。比如在80年代出来的河殇系列,号召中国埋葬黄河农耕文明,拥抱海洋西方现代文明。这些肤浅的思维,和日本相关的研究,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4张图片
河殇

如何比较《穹顶之下》与《河殇》两部纪录片?

日本学者提出勤劳革命

日本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华夏文明下的“勤劳革命”的概念,以区别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在这种看法下,华夏文明的广大农民,因为他们长于经验管理,并非常有协作分工的技巧(比如插秧、农忙收割和农村盖房子),而且就算没有文化也精于数字计算,东亚其实拥有全世界最优秀和最有竞争能力的劳动者队伍。并且因为华夏文明的勤劳品格,加上大部分东亚政府在分配上兼顾一定的公平(相比于南亚印度和拉丁美洲),因此只要全球竞争靠大家的勤劳,华夏文明将是最终的胜利者。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5张图片
富兰克林·H·金,曾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

日本学者的这种看法,简直在中国被视为奇葩,呵呵。在中国,通常你看到的是各种对农民的黑,小农意识啊,保守不敢冒风险啊,等等,各种垃圾描述。记得20多年前,有一次就听某位中国的经济学家,黑我国农民,啥没有契约精神啊,不敢冒风险啊,我就用明清的丝农如何通过提前贷款,做蚕丝养殖,说明中国农民其实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又以中国农村的土地契约制度,来说明农民的契约精神。基本上很多国内的所谓啥啥家,只可以用无知来形容。

日本学者提出的“勤劳革命”的概念,来比对西方的工业革命的概念。勤劳革命,对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财富分配固然重要,但是比之工业革命,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工业革命,本质上一种带动质变的科技革命。一旦科技革命成功,首先带来的不仅是科技工业能力,而是其强大的军事能力的革命性提高。在这种剧变之下,从前在几万蒙古骑兵的打击下,就纷纷陷落的欧洲,可以排出几千洋枪队,就扫平世界。因此华夏文化下的勤劳革命,如果在经济高速发达的时候,其科技能力不能跟随的话,特别是其军事能力不能跟随的话,那么依赖勤劳积聚财富的文明,碰到依赖军事强权掳掠财富文明,肯定就是一败涂地。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6张图片
洋枪队

先进也要挨打:北宋的历史教训

当勤劳革命带来的社会财富,如果只是体现在高房价上面,体现在消费奢侈品上面,而不是在科技能力上面,尤其是无法转换为强大的军力上面,那么这种财富就是楚人无罪,怀壁有罪了。历史上中国比较明确的例子就是北宋,虽然因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和有限的工业创新,而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北宋无法解决军事能力和技术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力开发出可以抵消游牧民族的军事能力的科技产品,于是从辽到金到蒙,一路陷入先进但是挨打的境地。那么当前中国在经济实力已经接近世界顶端,但是军事科技和军事能力,仍然相对滞后,所以如何强科技强军,是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不然的话,勤劳革命的结果,只是镜花水月。

甲午战争,百年强军

中国人在提升军事能力上,已经经历了过百年了。从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从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到小港练兵,到黄埔军校,但是直到1960-70年代的两弹一星,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科技技术带动军事能力的提升。而近期的军事技术的投入和提高,也是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才起步。而最近这几年,伴随国防工业的不断投入,与全球最高军事水平比较,平均军事科技能力仍然有10-15年的差距。而军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经验,则差距更大,比如航母战斗群的操作经验,估计差距达到50年。因此目前中国的自身防卫能力,还是主要依赖于不对称战略中间的几个杀手锏,全面综合军事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

它山之石: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借鉴

当然中国加大军队建设,也在海外引发了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崛起,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崛起的质疑和抹黑。但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其经济实力并不强悍,而且和英国霸权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格格不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也是和国内无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内部矛盾无法释放,经济面临危机。这两个国家的例子,其实和英帝国崛起类似,就是军事实力跑到了经济实力之前,军事扮演了掠夺财富和市场的角色。而中国目前不光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经济体,而且也是国际贸易关系中最活跃的一员。中国目前军事实力远远落后经济实力,因此经济扩张和发展并非需要军事开路,反而是经济贸易的安全,需要军事来保障。

美国军力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军力之崛起,最有可比性的就是美国在1890-1900的军力建设。这个时候的美国,用了一场惨烈的南北内战,解决了国内的一国两制,在北方军力的打击下,南方的奴隶制分崩离析。这里要更正一个国内常有的误区,就是认为南方的落后老土的奴隶主,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实美国南部的奴隶庄园制度,靠了黑人奴隶的低成本,生产的棉花原料输出给英国本土的纺织厂,当时收入在全美排名最高。而他们的财富,又体现在各种英国生产的高档消费品的进口上面。因此这些奴隶主,是最支持国际贸易的,呵呵。因为他们的密集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而他们的进口奢侈品消费,又完美的和英国高端制造业互补,呵呵。反而是北方,反对国际分工贸易,强调提高关税,要求发展美国国内工业,和英国等大国竞争。

美国北方的这种思维,其实要起源于汉密尔顿的影响。当然美国独立运动,本身就是从抗议英国国王让东印度公司垄断利润丰厚的东方贸易而起。因此在战争胜利结束一国两制之后,美国经济在之后的30年里面突飞猛进,很快变成了制造业可以各欧洲列强竞争的地步。但是这个时候,美国军力的落后,变成了其工业产品和资本向外部扩张的制约。于是时势造英雄,老罗斯福这样的行动巨人和马汉这样的思想巨人都应势而生。为了保障美国产品在中南美洲的竞争环境,也为了保障美国产品可以在东方的门户开放中的竞争,美国军力和也无经济竞争力只靠军事掠夺的西班牙开始硬撼,拿下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战略要地。

中洋海军

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就是相对于距离的远近,可以把海军规划为近洋海军、中洋海军和远洋海军。而中国军队之前的部署,基本上是属于依赖岸基火力为掩护的近洋海军,并非具有海上独立作战能力,并可以通过海上大量增援的海军。从目前来看,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更没有必要发展类似于美国海军这样的远洋海军,因为中国并没有和美国全球争霸的野心和动力。毕竟十三亿人民奔向好日子更重要,黄油比大炮更重要,呵呵。那么中国的近期目标,基本上就是在中洋一带,也就是顺着大概郑和舰队的海图,增加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在中程反舰导弹打击力量的支持下,保护自己的贸易,海外投资和海外侨民,以及未来的海外盟邦。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大概是三件: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和也门撤侨。估计以后,面对威胁,不能是光撤人,而是需要类似法国在北非的军事介入来确保自己的利益。这里大概就是伊拉克南部,从巴格达朝南到巴士拉,加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一线。而在地中海,肯定主要依靠英法的军力互助,在陆上的中亚,还必须尊重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存在。至于在太平洋和美国的竞争兼合作关系,目前美军的趋势,是从第一岛链逐渐退守关岛和达尔文为线的第二岛链,将来会退至国际日期变更线,形成太平洋中美共治的局面。而这个世界,相当长一段时期,会形成政治军事的中美俄大三角和经济的中美欧大三角。

学习历史的误区

现在转过头来,谈一下为啥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被带进了沟里面的,呵呵。大家都知道,人类历史发展,是从部落开始,然后城邦的出现。而中国在先秦时期,也是众多城邦国家,不断通过兼并而形成根据地缘地理环境,形成的地区性国家。最明显的,就是战国的七国。那么在历史书上面,记录比较多的,当然是各种政治军事事件,更多的是各国的攻杀。但是经常发生的,被历史书写得少的,其实就是各国不同地区之间长期的贸易。而秦统一中国之后,各种文字、度量衡标准和道路的标准化,不光是简单的政治需求,也很大程度上是形成共同市场,降低贸易成本的措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也无法理解,突然汉代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就一下下变得如此强大,从而引发汉朝和匈奴争夺贸易通道的控制权。因此简单把中国历史上定义为单一的农耕文明,而忽略在这个农耕文明的同时,还有一个颇为强大的贸易文明以及工业的规模化。不理解这个,一思考中国问题,就是简单地从小农这里想起,是会掉坑里的,呵呵。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就是和农耕文明互为攻守的北方游牧文明,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要么被中原朝廷分而治之给治理得服服帖帖,要么在成吉思汗类似的豪杰带领下,整合游牧各民族,然后入主中原。在这两种状态下,其实游牧文明,一直都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外挂系统。因此可以将华夏文明看成一个农耕文明加贸易文明挂游牧文明,这样从来的国家治理,都是一国多制。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从长安向西,变成沿海向南(明朝部分是大同向北)。而因为西晋的衣冠南渡开发了东南地区,跟随来的五胡汉化,形成新一代的北方汉文明。大致以江淮为界,因为海外贸易以海洋为主,结果就是中华文明版图,出现了明显的内陆中国和海洋中国的双核兴起。以前的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变得并不准确。无论是朱元璋,还是蒋介石,都是立足于得江南先行。

因此中国靠狭窄的一条京杭运河,大致维系北方和南方的一体。但是从明朝的情况来看,东南沿海的繁华和西北内陆的凋弊,显然不是长治久安的法子。而关于东南贸易的税收政策,而引发阉党和东林党的恶斗。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并非是啥抛弃黄土农耕文明,拥抱海洋贸易文明的简单思维。而是本身海洋中国,就是很拥抱海洋文明的,只不过是国际政治地缘的对垒,导致了中国被屏蔽在国家海洋贸易之外而已。一旦当中国用对越战争作为投名状,敲开了海洋贸易体系的门,中国人的热情根本无需担忧,呵呵。

前面说到,因为中国对越战争给美国交了投名状,迎来了中美蜜月期,这样海洋中国从军事前沿,变成了国际贸易前沿。这个时候,沿海省区人民拥抱海洋贸易的热情大幅高涨,哪里需要你担忧参与不足,呵呵。反倒是因为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内陆中国唯一的贡献,要么是黑尘滚滚,一路向东,奔向秦皇岛的煤炭车皮,要么是少壮东南飞,老幼守空房的劳动力大军千里奔袭。海洋中国繁荣,无法解决内陆中国的凋弊,两个中国经济的有机联系割裂,就是再重演明朝故事而已。所以,我才是1987-88年就提醒西部发展的少数人,呵呵。

先贴一下清明同学的看法:“中国西部开发的意义不亚于美国西部开发,但早年中国一无资金而无技术,西部的资源也都用于支援沿海地区,恐怕没有发展西部的能力?即使是现在感觉要开发西部也不容易,一带一路口号下西部仍无真正吸引资本的地方,感觉需要有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生不依靠大规模物流的新经济增长点才有可能,个人浅见。”

在海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间,海外企业提供了技术、市场和半成品原材料,沿海省份提供了土地资源、政府税收政策和社会环境,内陆中国提供了高级技工(国企倒闭,尤其是老朱干死的东北)、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能源,因此西部的资源优势已经被提前放空。东部沿海依赖土地价格不断高估的土地财政,用大基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那么西部的机会在哪里?

先说一下,简单说内陆中国对应海洋中国,或者西部中国对应东部中国(人家东北人说,我们是东北,不是东西,呵呵),都是太粗旷了点。或者可以更细分为中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北部(陕西、内蒙西、甘肃、宁夏、青海)、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西域(新疆)。从民间投资来说,虽然投资不过山海关(因为太多赵本山,呵呵),但是至少函谷关、娄山关、夔门关和嘉裕关,都并不被民间资本抵制。从产业基础来说,毛泽东时代留下了三线工业多于军工国防相连,如果能够实现军民融合,应该有一定的潜力。

继续昨天内陆中国的议题。以前中国有一个孔雀东南飞的说法,说的是一方面各种人才从沿海向东,去日本和美国,去南比如香港、新加坡和澳洲等等,另一方面,各内陆人口大省,农民工去珠三角和长三角。而现在主要是两个海归潮流:一个是海外人才归来,在深圳、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开创高科技创投企业。另一个是沿海劳动力回归,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开了眼界,累积了经验,学会了商业经营的前劳动力队伍,开始返回内地的家园,开启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而在近期的十年时间,恋乡土的老人们会相继离世,农村的村庄一级会逐渐消亡,农村人口会积聚进入市镇而成为城市人口。而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会导致向二线城市的省会城市聚集,开始产生一线半城市。目前除了杭州和天津这类已经在一线半,其他的武汉,重庆,成都,南京,济南,合肥,郑州和西安等等,都会出现比较大的人口流入。

继续中国的内陆中国和海洋中国的话题。美国历史上西部的开发,尤其是太平洋海岸加州的开发,起源于1840年开始的淘金热。想金子发财红了眼的人群蜂拥而至,导致旧金山从500人居民,一下膨胀到了15万人。之后就是引进中国广东的移民来开发加州农业,后面又靠了中国人和爱尔兰人的苦力修建了跨大陆铁路,将加州前沿和美国东部的制造业联系起来。之后再依赖于亚洲的贸易,逐渐开发起来的。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井底望天】勤劳革命和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