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一根老骨头

清末,夕阳西下,群鸦乱飞,已呈衰败之势。

各国侵略者见有机可乘,仗着火器的锐利,纷纷而来,逼迫清政府坐在谈判桌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法国内阁见此情景,也跃跃欲试,急忙派出自己的军队,一路战火硝烟,占领越南,逼迫越南成为其附庸。然后,长驱直入,刀锋直指大清西南雄关镇南关。

一时,西南烽烟陡起,鼙鼓如雷。大清西南边陲已岌岌可危。

此时,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再也坐不住了,怒目圆睁,拍案而起,自募军队,自行训练,开始了一场卫国之战,也开始了一场传奇之战。

他,就是清末名将冯子材。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1张图片
冯子材

当时,他已经“称疾归”,躲在乡下,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方官前来,看到昔日的广西提督穿着短衣,赤着脚,正带着孩子吆喝着牛从田里回来,方才明了,他真的已锄豆南山、采菊东篱了。

可是,冯子材最终还是出山了。他脱下身上的短衣,以年近七旬的高龄,离开故乡,离开田野,马蹄哒哒,一直走向战斗的最前沿,走向镇南关,掀开救亡图存的一页。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2张图片
镇南关,后改名为友谊关

一个老人,长须飘飘,仗着一根雪亮的长矛,走向关口,走向炮火硝烟里,让人想象中都有几分悲壮,也有几分自豪。

古稀出征

但其实在出山前,冯子材心里是有着强烈不满的。

首先,官场污浊,尔虞我诈,让他愤恨,让他不屑。

生于普通百姓家庭的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生活极为艰苦,但也形成了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早期,冯子材加入“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后被招安。因治军有方,御下有术,曾屡屡翦除各地反清武装,立下赫赫战功。还曾率三千兵士镇守镇江,抵御贼寇的多次攻打,表现出色。此事后,冯子材即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并获得黄马褂赏赐,予以世职。

然而,也是在任提督期间,嫉恶如仇的他,弹劾贪官污吏、伸张正义。可惜,官场风云险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他晕头转向,冯子材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显赫一时的提督生涯。

其次,法人来攻时,朝廷所下圣旨,更让他生气。《清史稿·冯子材传》记载,“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冯子材之前的官职是提督,换言之,也就是省军区司令,现在,却命他成为一个后进之人苏元春的下属,老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好歹也算一代名将,为何落得如此待遇?

但是,当冯子材听闻谅山情况危急(“闻谅山警”),便大手一挥,将所有的不满都像烟云般拂去。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有乡勇,“亟赴镇南关”,走上了抗法战争的最前沿。

铁血大捷

冯子材赶到前线时,镇南关已被法军攻克并毁掉,形势十分危急。

法军当时用的是火器,清军大多还是刀矛,最先进的也只是鸟铳。冯子材敏锐地认识到,要抵抗法军火器进攻,必须凭借关隘,进行阻击战,疲劳敌人,然后趁着其弹药告罄时,再进行反击。

于是,冯子材首先相度地势,“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在镇南关前东西两道山岭间修筑长墙,集中部队,进行防守。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3张图片
示意图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挡住了法军最初的一轮凶猛进攻,以至于“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寸许”,但法军愣是没有攻入这道关隘。将士们也是凭借这道关隘,保护了自己,消耗了敌人的弹药,还有他们进攻的势头。

紧接着,冯子材来到军前,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进攻。当关隘修筑完毕时,法军有些慌神,就纷纷扬言,将于某日前来攻关。冯子材一眼看穿他们的把戏,笑笑说:“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他料到,法军如此宣扬,一定是想故意误导自己,很可能会提前来进攻。于是,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亲自率军袭击文渊城,靠近法军的老窝,多次进攻,斩杀诸多法军。

此战,无疑打击了敌焰,振奋了士气,也为镇南关大捷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镇南关大捷发生于1885年3月23日。当法军拖着大炮,气势汹汹来攻关时,冯子材对将士们振臂高呼:“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

在他的鼓舞下,大家借着新修的关隘,阻击了法军第一轮炮火袭击。法军攻关不下,灰溜溜地再次拖着大炮,败退下去。

见到法军惨状,所有士兵都欢呼着,可是,冯子材心里明白,法军并没有受到重大打击,他们还会再来的。因此,他要求大家厉兵秣马,做好准备。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4张图片
镇南关大捷

果然,第二天天一亮,借着山雾的掩护,法军拖着炮车悄悄靠近,到了关隘前,被清军发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员老将,身着短衣,脚穿草鞋,持矛冲出,扑向法军,这就是冯子材。他的身后,紧跟着他的两个儿子,也仗矛冲锋,刺杀敌人。史书记载,冯子材“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有人说,他将二子带在身旁,就是准备为自己收尸的。在他的感召下,“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这次作战,不只是清军奋勇杀敌,镇南关百姓也拿起武器,自动加入到打击侵略者的行列里。

在大清军民的合力沉重打击下,法军仓皇逃走。因此一战,也令法军内阁倒台。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5张图片
抗击法军

趁着战胜之威,冯子材没有停止脚步,他带着军队,旗帜招展,一路凯歌,继续进取,“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连复谅城、长庆,悉返侵地”。法军占领的土地,被陆续全部夺回。

洒泪归去

将法军赶出国门后,冯子材便驻军中越边境。此时,越南百姓一再哀求,冯子材也打算将法军彻底赶走,于是再度投袂上马,挥军出征,开始援越。

史书记载,“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他的军队,沿路受到越南百姓的欢迎,面对此情此景,老人热泪盈眶,订下作战计划。越南兵勇也纷纷响应,他们“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冯子材的大军,于是金戈映日,攻打郎甲、北宁。

可是,已走向末路的清廷,此时却“罢战诏下”,开始和法国人讲和。无奈,冯子材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退出战场。离开前,当地百姓攀留哭泣,老将军也泪流满面,“挥涕不能已”。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6张图片
冯子材雕像,位于友谊关

弱国无外交,同样的,弱国战事也总显得有些悲壮,有些苍凉。

如今,时间已过去百年,冯子材故居前,有其半身雕像。老将军双目冷峻,目光炯炯,望着远方,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晚清的一根老骨头_第7张图片

雕像前,是一个香炉,插满了香。

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敬仰,一种纪念:凡是在民族处于危亡中,当国家遭受侵略时,能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爱戴。

岳飞如此。

林则徐如此。

冯子材也应如此。


本文作者:余显斌

已授权“凯风清韵”独家发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的一根老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