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非黑即白?你缺的是五十度灰

昨天,我们聊到一个话题,就是即使你付出了100%甚至更多的努力,你仍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学着拒绝一些我们其实并不想的事呢?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提出过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在做选择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表面看不见、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印度对蛇十分崇拜,但这也导致了眼镜蛇泛滥、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于是印度政府就出台了一个政策,人们只要抓住眼镜蛇并上缴政府,就可以获得奖励。可是,这个政策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政府就傻眼了,眼镜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政府没有预见到人们会私养眼镜蛇再上缴以获取奖励。人们对这个政策的反应行为,就是表面看不见、需要推测判断才能看得到的后果,也是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需要权衡的内容。

当我们面对一个选择时,是接受、还是拒绝,同样需要穿越表面看到我们的内心。

你上班累了一天,就想着不要加班能正常回家陪孩子复习备考。这时有朋友约你小聚,你权衡之下向她坦言晚上需要回家带孩子。你觉得这次拒绝还比较容易,那么再进一步。如果这次朋友之约是两天前确定的、而且是根据你的要求确定的时间,而恰好今晚你老公加班、没人带孩子,你这时候会怎么选?拒绝朋友?因为约会时间是你确定的,大家已经很配合你;不拒绝?没人带孩子。这次你感觉为难了,你就回到你的内心看一看。如果你觉得朋友之约非常重要、爽约不太好,那你就选择朋友之约;如果你觉得这几个朋友都很铁、偶尔一次爽约大家不会有意见、而且确实没有人帮忙带孩子,那你就选择拒绝朋友。

职场也是这样。是选择承担超过你工作范畴的事情,还是拒绝,要看你对工作的看法以及是否能够收获的预判。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从中有所收获、而且也不能助长这种推诿的风气,你就拒绝好了。正如之前说的,适当拒绝也是树立个人风格的有效方式。

但其实很多时候,“拒绝“这个选项真的特别难以下定决心选择。因为我们毕竟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在社会这张关系网内存活、保证与外界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更需要看清自己的内心,在非黑即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灰色。

姐的一个朋友,我们就叫她A吧,前几天就碰到一个烦恼事。她的高中同学因为做生意急需周转资金,想向她借2万。A很苦恼,做生意毕竟有风险,她又是赚死工资的,担心这个钱借了就打了水漂。可是她和这个高中同学关系挺好的,她对他的人品还是相信的。虽然之前姐有建议过,最好不要向别人借钱,除非你有足够的信用担保、且能确保按时还钱,否则很容易把朋友变成仇人。但是当你碰到A这样的情况时,你是选择借还是选择拒绝?

当姐知道了A的选择以后,由衷觉得她是个非常智慧的女生。A的选择是借给同学5000元。A的想法是,如果她一点都不借,朋友肯定当不成了,但是如果全额借,一方面她的经济实力不允许,另一方面后续很有可能因为朋友没能及时还钱还是导致两人关系破裂。综合两种情况,她仍然希望能够和这个同学继续做朋友,所以她选择了在她能力许可范围内提供5000元供朋友周转,同时自己把这个钱当作日常消费了,所以她现在仍然可以和朋友像过去一样做朋友。

另外,在审视内心做出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这个维度考虑进去,它能帮你剔除很多干扰项。

有一个3-10原则,指的是在做决定时,需要考虑做出选择后的10分钟、10天、10个月你会不会后悔。如果不会后悔,你就坚持这个选择。这个原则,其实就是帮你把时间维度加入到你的决策因素中。时间是检验我们所有选择的重要变量,毕竟,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投射在时间上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有什么非黑即白?你缺的是五十度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