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忧伤为动力──谈哀悼、庆祝与学习的循环

化忧伤为动力──谈哀悼、庆祝与学习的循环_第1张图片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作者: 邝丽君 2017/05/23

我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先生过世了。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很依赖她;因孩子都长大也成家了,所以她全部的重心也都在先生身上。先生过世后,她一直处在哀伤之中,久久无法自拔……

我在Line上和她聊天,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Kathy,如果您想找朋友聊聊天,我可以是一个选择。」

Kathy:「但是看到妳们这些老朋友,我更是悲从中来啊!」

我:「若您这段时间希望多休息及调整心情,我就不打扰您,只是想告诉您,我们都很关心您。」

Kathy:「谢谢妳的关心,我昨天回到家,看到的都是他用过的东西,总觉得他没有离开我。最后这两年我应该坚持他不要去接任全国的总会长职务,因为他的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

我:「我能感受您的难过与舍不得,因为妳很珍惜和先生相处的日子。好好接纳现在伤心的自己,并哀悼自己无法和他常相厮守,想哭就哭吧!」

Kathy:「我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了,但FB不时跳出来我们共同的回忆,很难不想他,好像他不曾离开似的,想到这悲伤就涌上心头……」

我:「我能了解,此刻任何回忆都是令人心痛的。试试看,想想先生在世时,妳曾经为他做了什么,现在想起来令妳感到欣慰、有意义的事?为自己『庆祝』一下吧!」

Kathy:「年轻时先生为事业打拚,我负责持家照顾孩子,让他无后顾之忧。今日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我感到很高兴。近几年,先生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我帮他打理行政工作,并和他全省及外岛跑透透,他常说,这是他一生中做过最有意义的事,他也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我对他的支持与协助。」

我:「听起来,妳很高兴那时给他的支持与协助,是吧?」

Kathy:「我的孩子认为若是妈妈先走,爸爸一定很难熬下去,因为爸爸非常依赖妈妈,所以孩子觉得若是爸爸先走,对爸爸才是好的。先生在熟睡中安详的离去,我想这是上天给他的祝福。」

我:「那么,哀悼未满足的需要及庆祝已满足的需要后,未来妳可以做什么,让妳自己觉得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呢?」

Kathy:「大陆的工厂目前有儿子在营运,且已经上轨道;建设公司也有合伙人在经营。现阶段我要学的事情很多,包括接管公司和其他事情,慢慢学吧!」

▋哀悼、庆祝与学习循环

对于亲人的离去,我们是否会沉溺于悲伤情绪中久久无法自拔?是否曾会后悔在亲人在世的时候,没有多为他做什么?或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能孝顺他们、常常让父母担心?当我们想到这些曾经「做」或「没做」的事情而觉得痛苦时,通常会陷入「责怪」与「惩罚」的模式之中,怪罪他人或责备自己。当陷入这种模式时,我们就只看到不喜欢的部分,并加以批判自己或他人。这样对自己或他人都没有益处。

Ike Lasater(Words That Work In Business作者)建议,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学习循环,试着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从检讨「做」或「没做」这件事情开始,转为去探询我们未满足和已满足的需求是甚么?然后学习规划未来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将来的生活?Ike Lasater称这个环称为「哀悼、庆祝与学习循环」。这之中最重要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从「责怪」和「惩罚」的模式,转移到「学习」的模式。

以上述我和Kathy的对话,就运用了「哀悼、庆祝与学习循环」模式。

第一步:哀悼

我先同理Kathy的情绪感受和需要,让她「哀悼」自己无法与先生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无法给他更多陪伴与照顾,也哀悼先生在晚年时无法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

第二步:庆祝

接下来,我请她回想与先生共处的时光,「庆祝」自己曾经为先生或为这家庭做了些什么?曾经先生对她说过哪些感激的话?这些感激的话,我们这些好朋友也经常听到她的先生提及。

第三步:学习

当我们将「哀悼未满足的需要」和「庆祝满足的需要」两者放在一起,可以看看自己能从这两个需要中学到什么?未来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去满足这些需要,让未来的生活更有意义与价值?Kathy决定学习去接管先生的事业,生命中就有了学习与成长,同时我想她也会更珍惜身边的亲人。

所以「哀悼、庆祝与学习循环」,是我们哀悼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庆祝在这次事件中已经被满足的需要,从而对下一次的事件或未来有所行动。「学习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没有一定的依循方向。

如果我们可以每天练习将今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哀悼」和「庆祝」,就可以帮助我们从「责怪」和「惩罚」的模式转移到「学习」的模式。当我们试着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对同理的需要便得到了满足。我发现做完这种练习后,心中往往会有一种甜蜜的哀伤,我和自己有了连结,也对自己和他人心怀慈悲。

如果我用来练习的情境和他人有关,在做完练习之后,往往会想对那个人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或感激,所以我也可以去和对方联络,练习表达我的欣赏与感谢之情。当看到对方接收到我的心意时,我也会觉得非常喜悦。我相信这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作者为清华大学管理硕士、高阶管理人,获得美国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培训师候选人认证,并在台湾及大陆两地开设非暴力沟通工作坊。)

参考资料:《这样说话,赢得职场好关系》,作者:Ike Lasaster,光启文化出版2014年9月。

本文授权转载至独立评论@天下http://bit.ly/2qbz421

你可能感兴趣的:(化忧伤为动力──谈哀悼、庆祝与学习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