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市场上有一个传播度十分高的概念——“黑天鹅效应”。当时有关此概念的各种图书、报道应接不暇。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黑天鹅效应”的源头其实是关于科学理论的一个著名原则——可证伪性原则。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以为天鹅是白色的,但是你见过再多的白天鹅都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就足以推翻这一判断。而这只黑天鹅或许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而已。
在《对伪心理学说不》这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这条可以衡量真伪科学的原则。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83年,现如今已经再版多次。这是一本在全球各大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的一本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教材,该书的作者是基思·斯坦诺维奇——世界顶尖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虽然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但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本讨论心理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科学研究逻辑的书。
全书一共分为12个章节,作者以生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在这里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可证伪性、操作主义与本质主义、见证和个案这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英语:Falsifiability),又称可反证性、可否证性,在科学和科学哲学中用来表示由经验得来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
这个定义或许不太好理解,咱们通过一些其他方面的解释来加深下理解。张五常在《经济解释》将可证伪性原则陈述为:“可能被事实推翻”。
为什么我们常常自嘲:听了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些看起来头头是道的大道理并不一定是真理。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些谚语和大道理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比如我们大多数都听到过“三思而后行”,可是在我三思而行的时候有人告诫我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谚语可以对我们的各类行为都进行解释。因为你总可以找到一条适用的谚语来解释一番。
世俗观念造成的认知谬误比比皆是。比如说常见的一种说法:成绩好的同学一般都是书呆子,不擅长交际。这个观点在父母和同学中广为流行。但是有大量证据和实例证明,与“常识”世俗观念相反,许多成绩好的孩子更大概率是情商智商双高的优秀人才。
心理学有句著名的话:“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虽然我们现代人的意识中都有了很强的科学观念,但是心理学在大众眼里还只停留在过去。如果让你说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字,相信绝大多数的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声名远扬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心理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使用了一套复杂的概念理论,在事后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重构,也正是因为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饱受争议。弗洛伊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代表现代心理学是如何进行研究的。美国心理学会(APA)有53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都是一个特定的研究应用领域。
第二个关键词:操作主义与本质主义
孩子们经常会问一些有关"终极"的问题。比如:一切事物是从哪里开始的?我们都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人干嘛要活着?
这类问题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以及在科学进展的未来时间内也不太可能解答的问题。这类问题引出了一种称之为“本质主义”的科学观点。我们来看看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概念。
本质主义:从内在本质或本质属性的角度从发对现象做出最终解释。
操作主义:科学概念与相应的操作同义,凡是不能与操作相联系,不能由操作定义的概念,都是没意义的。
到目前为止,所有科学发展的关键都在于抛弃本质主义而采纳操作主义。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本质主义者呢?科学家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而且科学家也并不是提供绝对正确、完美的知识。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消除错误的方式。
操作主义者是将概念和可观测事件联系在一起。操作主义必须是立足于可观测事件的。而本质主义者通常过于关注术语或者概念的定义。操作主义使得概念从“咬文嚼字”中抽离出来,通过测量操作对概念进行量化和检验。例如智力和阅读能力,我们往往对于这些术语的理解有预设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们常常苦于如何提高的我们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因为这两个概念都是看不见、弄不着的。但是从操作主义出发,这些术语和概念其实都是有着一套完备而清晰的操作性定义。比如智力是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是有一套标准化测试工具的成绩来定义阅读能力的高低。
第三个关键词:见证和个案
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在心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是十分有用的,但是在研究的后期,对理论进行检验之时个案和见证就毫无用处了。这是因为个案仅仅是一个单个现象,只是众多可能性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解释。
鲜活性效应
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身边真实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当你需要购买一个新款手机的时候,尽管你已经翻看了各大热门机型的详细参数、热门测评,经过几天的研究你觉得小米手机不错。终于决定要下单把手机买回来,但是这个时候你的一个好朋友跳出来说: 自己今年买了一台这个牌子的手机结果有很多毛病,经常出故障,上网信号也不好,一年修了三四次。说了一大段,这个时候绝对多数的人就都会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尽管你看了很多权威资料,但是你朋友的事是鲜活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所以你会不知不觉的采用朋友的意见并可能会选择另外一款手机品牌。
个人见证的鲜活性效应常常使一些更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它会影响你的决策。当然这一点对于人类的进化是很有必要的,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候,人们决策过程中并不可能获得100%全面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来源的绝对可靠性。在需要快速决策时,人们无法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仔细评估,只能更大程度上地依赖经验和他人经验。所以有个靠谱的、会买买买的朋友很有必要哦。
鲜活性效应从另一个角度会极大地扭曲人们的认知和知觉。有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由于媒体对于飞机失事的连续报道,使得人们认为乘坐飞机比乘坐汽车更危险,然而实际上汽车事故死亡率远远高于飞机。
同类型的新闻事件在某一时间段内频繁报道,容易给大众造成一种恐慌的情绪,让人们陷入一种认知的误区,极易扭曲人们的知觉。前阵子连续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因为媒体的曝光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也让政府和教育局出台各项措施保障孩子的健康。但是这一连串的报道是否极大地刺激了父母的知觉呢?以甚至于是否会有年轻父母因为这个推迟了自己的要孩计划呢?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无法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
这其实一个十分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巫医的香灰就是最古老最典型的安慰剂。尽管香灰真的什么用都没有,但是患者的心理得到了安慰,认为它就是有效的。皇帝的长生不老仙丹也是如此。
以至于在现代,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保健行业一直是医疗骗局的重灾区。曾经被多次曝光的磁疗法如今在二三线小城市依旧有存活的迹象。磁疗法是涉及使用静态磁场的伪科学的替代药物的做法。卖家声称在经受永久磁铁产生的静磁场的身体部位具有保健功效。然而磁疗法并没有任何的效果。这一结论在国外是公开透明的事实。可是国内的磁疗产品却依旧在市场上盛行,搜索的结果排名也长期被磁疗产品商家霸占。这种拙劣的骗局至今仍有人相信,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安慰剂的效应,使得人们从心理上认为治疗有效。
另一个方面,安慰剂效应在心理治疗中是有积极影响的。对于一些轻度心理问题中,在接受心理治疗后许多人都说他们的情况有所好转。这一种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安慰剂效应。联想到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得到每天听本书说产生的知识饱腹感,说不定这也是安慰剂效应在作怪。当然科学家也只是指出安慰剂效应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幻觉,并不是真正的治病。
《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几个心理学中的这三个概念,它更多的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技能,将伪心理学的面具摘下,认识真的科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