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有一篇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我很有启发,忍不住做个小小的分享。
《革命战略》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抗日红军大学的演讲稿,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全篇共五章: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原计划还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可惜因为西安事变未能写就。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本节以战争为载体论述了一般与特殊之间的辩证关系。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解决什么问题,就应研究产生这个问题的现象的规律。
我们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学习而来的经验都是别人的,别人的经验自然值得学习,但那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事务有两面性,有时变性,有量变性,有适用性。所以做事虽然要遵循规律但要遵循适合的规律,因时而异,因量而异,因人而异。
第二节,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本节强调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升华了主题,提高了战略的上限。有的人用战争争夺资源,有的人用战争追逐名利,但唯有用战争追求和平才能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出发点决定上限,这是军事战争之上的政治战争,是战略之上的战略。
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限。
做事情的目的是要明确的,请求或安排别人做事情更要明确目的且要思考这个战略目的的上限是高是低,也就是给这件事情赋予意义,从而做到师出有名。
第三节,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本节论述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提升一个高度看问题,在思想上统揽全局才更能将局部做到更好,因为局部隶属于全局。
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考虑全局要考虑什么呢?照顾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项目阶段的关系问题,照顾产品与竞品的关系问题。
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全局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有些局部无关紧要,有些局部却决定全局走向。当没有精力同时处理多个事情时,首要的考虑是指责范围内的全局,其次是决定性的局部,如果有精力再照顾不重要的局部。
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但若组成战争全局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起变化。这里说的多数战役和某一二个战役,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本节主要论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主观上的决策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如何让主观判断符合客观实际呢?主要靠学习,而不是主观空想。学习同时也是信心的重要来源。学习包括调查和研究、实践和总结两部分。
关于调查和思考: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关于实践和总结: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制定计划很难和客观实际完全符合,执行计划的同时也要学习并修正计划。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第一章是战略思想的论述,而从第二章之后可以看作应用这种战略思想的具体实例。本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向胜利。
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由前文所述的一般与特殊关系可知,中国革命战争必然有不同于一般战争的特点,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
第二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这个特点,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有发展和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中国是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又准备好了参加过一次革命的民众。
这个特点,不但基本地规定了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和战术,而且也基本地规定了我们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不能不和一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的不同。
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这个特点和前一个特点是尖锐的对比。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个特点是第一个特点的必然结果。这个特点产生了两方面的情形。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战争虽然是处在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反动时期,然而是能够胜利的,因为它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的援助。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则和国民党成了尖锐的对比。国民党是反对土地革命的,因此没有农民的援助。其军队虽多,却不能使兵士群众和许多小生产者出身的下级干部自觉地为国民党拚命,官兵之间在政治上是分歧的,这就减少了它的战斗力。
第三节,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战略战术基于上述特点。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两方面。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着,即是说,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我们的十年战争史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谁要是睁眼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就不能使红军打胜仗。
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内战的主要形式——“围剿”与“反围剿”的反复迭代。根据第三章的讨论可以得出短期内红军必然是“反围剿”的一方。
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互相采用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战斗的形式,这是和古今中外的战争没有两样的。然而中国内战的特点,则在二者的长期的反复。在一次“围剿”中,敌人以进攻反对红军的防御,红军以防御反对敌人的进攻,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一个阶段。敌人以防御反对红军的进攻,红军以进攻反对敌人的防御,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二个阶段。任何的“围剿”,都是包括这两个阶段的,而且是长期地反复的。
“围剿”或“反围剿”战争胜利与否的定义。
红军的失败是什么呢?在战略上说,只有反“围剿”根本没有成功,才叫做失败,而且也只能叫做局部的和暂时的失败。因为国内战争的根本的失败,就是整个红军的覆灭,然而样的事实是没有的。广大根据地的丧失和红军的转移,这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和全部的失败,虽然这个局部是包括了党和军队和根据地的百分之九十。这种事实,我们把它叫做防御的继续,而把敌人的追击叫做进攻的继续。所谓敌人的失败,也是如此。他们的战略失败,就是他们的“围剿”被我们打破,我们的防御变成了进攻,敌人转到防御地位,必须重新组织才有再一次的“围剿”。
战略地位何时逆转要看战争特点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围剿”反复的形式何时结束?据我看来,如果内战延长的话,那是在敌我强弱对比起了根本变化之时。如果红军一旦改变到比自己的敌人更为强大时,那末,这个反复就结束了。那时是我们围剿敌人,敌人则企图反围剿,但是政治和军事的条件将不允许敌人获得如同红军一样的反“围剿”的地位。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
第五章,战略防御
第一节,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因为一两次战役的胜利就觉得可以战略进攻是盲目冒进,因为一两次战役失败而逃跑那是吓破了胆,在进攻与逃跑之间有一种状态——防御,是否进行战略防御基于战斗力对比的考量,基于此红军需要防御,直到战斗力超过白军。
防御是必要的,即使马克思说的话也不是真理
马克思说的武装起义之后一刻也不应该停止进攻,这是说乘敌不备而突然起义的群众,应该不让反动的统治者有保守政权或恢复政权的机会,趁此一瞬间把国内反动的统治势力打个措手不及,而不要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轻视敌人,放松对于敌人的进攻,或者畏缩不前,坐失消灭敌人的时机,招致革命的失败。这是正确的。然而不是说,敌我双方已在军事对抗中,而且敌人是优势,当受敌人压迫时,革命党人也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如果这样想,那就是第一号的傻子。
第二节,反“围剿”的准备
一次“围剿”与“反围剿”的结束必然伴随着一方的胜利,如果是红军胜利,因为围剿反复性的存在,所以不能盲目追击,因为这个战争是红区的全局,而是全国的局部,追击绝无全局胜利的可能,只能使红军失去准备应对下次围剿的时机。
这里有一个困难问题,容易发生争论。就是,何时结束自己的进攻,转入反“围剿”的准备阶段呢?因为当自己处在胜利的进攻中,敌人处在防御地位时,敌人的“围剿”准备是在秘密地进行的,我们难于知道他们将在何时开始进攻。我们准备反“围剿”的工作开始早了,不免减少进攻的利益,而且有时会给予红军和人民以若干不良的影响。因为准备阶段中的主要步骤,就是军事上的准备退却,和为着准备退却的政治上的动员。有时准备过早,会变为等待敌人;等了好久而敌人未来,不得不重新发动自己的进攻。有时我们的重新进攻刚在开始,又恰好遇到了敌人进攻的开始,把自己处在困难地位。所以开始准备的时机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搜集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足够地估计敌人的整个力量,不可夸大敌人过去失败的程度,但也决不可不估计到敌人内部的矛盾,财政的困难,过去失败的影响等等。对自己方面,不可夸大过去胜利的程度,但也决不可不足够地估计到过去胜利的影响。但是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准备阶段中的主要的问题,是红军的准备退却,政治动员,征集新兵,财政和粮食的准备,政治异己分子的处置等。
第三节,战略退却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部门、团队、个人、项目、产品的第一要务,无法主动进攻时必须战略上先退一步,做一些不愿做的不亮眼的事情,不管是人力外包还是扫厕所。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战略退却之所以不是逃避就因为这是战略反攻的准备工作,当满足合适的条件时才能从战略退却转向战略反攻。
依我们的过去情形说来,大概须在退却阶段中取得下列诸种条件中至少二种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这些条件是:
(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
(二)有利作战的阵地;
(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五)使敌人疲劳沮丧;
(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第四节,战略反攻
战略退却只是缓兵之计,其全部作用在于战略反攻,全战略的关键在于反攻能否取胜。
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依靠于在战略退却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比较敌人开始进攻时起了变化的形势,而这种形势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一战非常重要,否则宁肯退让,以待战机。而且这一战是要服务于全局计划,否则他也只是一个胜仗而已。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第六节,集中兵力问题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
第一,是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
第二,是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势。
第三,是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
“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第七节, 运动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长期计划,正规战不适用于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
第八节,速决战
战略的持久不代表战役的持久。战略上发展实力,战役上速决,避免消耗。
第九节, 歼灭战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