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同样是人,上帝对他真好。

鲍勃迪伦:同样是人,上帝对他真好。_第1张图片

诺贝尔文学奖今年颁布给鲍勃·迪伦,我对此毫无感觉。

我知道他很有名,也知道几首他出名的歌词,很棒。但让我凭借几句歌词对他的文学才华下一个评价,我没这个能力。

好在我手里拿到了2004年迪伦写的自传《编年史》(英文名《Chronicles》),那一年他63岁。

没想到这是一部让我读得非常艰难的自传,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最后是在去成都的动车上看完了。

感受是一个词——臣服,臣服于他的写作功力。

不过我想先聊聊他的书给我的启发,再聊聊他的文字功力。


1

我是严重怀疑很多人看不进这本传记。


第一个原因,这本书看起来没有线索。

鲍勃·迪伦似乎是意识流式的回忆,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谁就提到谁,整本书结构是乱的,除非你能完整看完,你才能理解他的叙事方式。

如果你自认为你阅读梳理能力不错,不妨看完对比一下我梳理的框架:

↓↓↓↓

鲍勃·迪伦的自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积累期:我如何在纽约打开我的音乐生涯,我读了哪些书,听了哪些音乐,受到哪些人的启发。

创作期:我是如何与人合作,创造出和过去不同的民谣音乐,我遇到瓶颈是如何克服挑战的。

梦想期:我是如何从开始模仿自己喜欢的歌手,一点点找到自己的音乐之路,最终让我去了纽约。


嗯,鲍勃·迪伦的时间线是有一点跳跃。但我不得不说,如果你看完他的传记,你能享受到一次难得的个人成长经历。

我从鲍勃·迪伦成长经历里看到这样几个规律:

1)高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鲍勃·迪伦早期也是模仿其它的歌手,但问题是他的天赋让他一下子找对了有品位的人,从而深深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

2)品位建立来自大量阅读——如果把鲍勃·迪伦在这本自传里谈到的音乐都列出来,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清单,他怎么可以听那么多歌手的歌?整张整张专辑的听,从第一部专辑听到最后一部专辑,天啊,这和我们读书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需要全面系统按时间线阅读他的文章,以理解他的思想变化的方法一模一样!除了音乐,鲍勃·迪伦的阅读面让我汗颜,他看得太多了,我怀疑他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艺术和文学

3)进步来自明白人的批评——鲍勃·迪伦的模仿非常优秀,但是一个有音乐鉴赏力的人毫不客气告诉他,你永远无法指望通过复制找到自己,永远不能!在不同的阶段,鲍勃·迪伦都遇到直言不讳批评或交流他音乐的人,这些人提供各种想法,对他开拓思路影响很大。虽然他说——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不会为任何人退一步。

4)来到大城市机会会更多——鲍勃·迪伦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老家,去了纽约,他非常喜欢纽约。纽约是一个给人机会的城市,而且在纽约,随时路过的街头,就有历史名人的痕迹,这是一种薪火相传的力量。

5)找到带你进入圈子的人——鲍勃·迪伦也是从酒吧献唱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但毫无疑问,他的运气不错,在酒吧遇到了好人,给他带来了很多曝光机会,他从而得以慢慢进入职业圈。

6)不惜代价抓住关键机会——鲍勃·迪伦第一份唱片合同,他看都没有仔细看就签了字,他知道对面的这个人在音乐圈的地位,他需要和他合作,那么就不需要去纠缠细节。鲍勃·迪伦是对的,但很多人会因为考虑无关重要的细节,而耽误了赶上机会致命的时间。


第二个原因,这本书大量堆积名词。

鲍勃·迪伦在文章中大量堆积了各种关于音乐,书籍,报纸的名词,还有对他有影响的人,假如你对美国文化,经典书籍,还有民谣缺乏了解的人而言,阅读并不是愉快的体验。

先摘录一段文字给你们看看:“我开始从缩微胶卷上阅读1855年到1865年间的报纸,试图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我对当时的语音和修辞手法比对当时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像《芝加哥论坛》、《布鲁克林日报》和《宾夕法尼亚自由人》这样的报纸。其它的也有,如《孟菲斯每日鹰报》、《萨凡纳每日先驱报》和《辛辛那提问讯报》。”

又如“我也听了许多爵士和比波普爵士的长篇。包括乔治·拉塞尔,或约翰尼·科尔、瑞德·加兰德、唐·拜亚斯......——伊文思曾经录过《埃拉的速度》这首歌,这原来是“铅肚”的歌......”

这让我也非常吃力,但吃力之外我想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一个人要阅读多少书,才能变得如此深刻?

鲍勃·迪伦说起阅读好书倒是有一个绝妙的比方:这些书让整个房间都有力地震动起来,让人晕眩。


2

这本书我最喜欢看鲍勃·迪伦写人物。

寥寥几句,这个人的性格和特征就仿佛在你面前复活了。

比如钱德勒,他说:钱德勒是无畏的,他对蠢人没有耐心,也没人能挡着他的路。他长得很结实,像个中后卫,能一脚把你从这儿踢到中国城,能打断任何人的鼻子。他学过经济学和科学,而且学得很好。兰很出色,而且善良,他是那种相信一个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人。

比如写雷,他说:雷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他知道他在想什么,也知道怎么表达,他决不容许在生活里犯错。生活中世俗的一面不会妨碍到他。他好像对现实有着某种神奇的驾驭力,不会为小事操心,说话经常引用圣经里的诗篇,睡觉的时候放一把枪的床边。

比如写奶奶,他说:我奶奶的声音有一种摄人的音调,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半绝望的表情。生活对她并不容易。她从奥德萨来到美国,那是俄罗斯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跟德卢斯有点像,有着同一种氛围、气候、风景且都在一大片水域的边缘。


诸如此类,比比皆是,一段话写活一个人,他似乎是很随意在说一个人的特点,然后关于这个人的一些背景,然而就这样写出来的人,似乎每一个都不同,这本传记至少涉及上百人,居然就这样活在你面前。

他是怎样做到的?我真的要好好再读读,他这表达结构,好厉害。


3

鲍勃·迪伦的确是个诗人。

写自传也不能掩盖他是诗人的本质。

文章中随处散落的句子,如同诗一样美好。

比如下面的句子:

纽约市,这座好像一张复杂得难以理解的大网的城市,我也并不想尝试去理解它。


我站在起点,但绝不意味着我是个新手。


他很有激情而且很冲,唱起歌来像一个命运的战士,听上去他为此付出了代价。


我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被欺骗,也不会有虚假的希望。我走了很长的路到这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现在是命运显形的时候了。我觉得它正看着我,而不是别人。(分分行就是诗,还有崔健肯定受过他影响)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墙,不够光明,也不危险。——那都是骗人的话。未来不保证任何事,甚至不保证生活不是一个大玩笑。


世界没有太远的地方,我能看见一切。


我是个流浪汉,我是个赌徒,我离家千里。(鲍勃·迪伦说这句话很好概括了他,好服)


三月像一头狮子一样到来了。




这些都是诗人的语言,诗人的风格,诗人的眼。

我是写不出也想不出这样的文字,我甚至有一点点羡慕这本书的翻译,能把如此美好的文字用汉语呈现。

鲍勃·迪伦说我一直被误解——我想他是对的,我过去以为他只是一个好歌手,幸好我发现我错了。

只是忍不住想想,同样是人,上帝对他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鲍勃迪伦:同样是人,上帝对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