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读书笔记:《清教徒的礼物》

春节在家读到这本《清教徒的礼物》,是美国企业管理史和评论。作者的观点和我很相契合,就做了笔记。

2017年1月30日于Clydhill,WA

图片发自App

1、  美国管理文化的请教渊源:

(1)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结底是创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

(2)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精神。

(3)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

(4)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2、  培根:粗浅地了解哲学,就会信奉无神主义;而深入地了解哲学,就会皈依宗教。

3、  人类首次登月,是美国伟大技师文化的成就。

4、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是美国文化不同于那些建国更久的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的地方。温斯罗普先生不处理事务时就和佣人一起干活。

5、  托马斯杰斐逊,汤姆潘恩,和富兰克林一样,骨子里就是一个工匠。

6、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是美国管理者不同于欧洲管理者的地方。

7、  宗教教义、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和组织能力之间的联系。

8、  美国总统卡尔柯立芝:美国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人只有开始敬神后才开始成长。建工厂就是建教堂。在工厂工作就是在教堂祈祷。

9、  华盛顿特别擅长授权委责和解决争议,这两个都是优秀管理者的特征。

10、互补与共治是美国管理团队经常表现的一对孪生特征。但是,二十世纪之后,CEO制度是一个灾难性的制度,这个制度有一个站不住脚的假定:帝王般的CEO一个人就知道所有的答案。

11、集成决策与分层决策:集成决策的含义是,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就能连贯起来;认真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把犯错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细节,才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二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确的情况。而分层决策,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属不同的人群,往往来自不同的阶层。

12、培根《论求速》:慢点做决定,慢点做决定反而会更早完工。

13、赖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失败或存活》:澳大利亚的高生活水平来自不顾将来地挥霍资本——媒、铁、金、木、鱼、羊毛和土地。拉美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患有残疾。

14、摩门教徒的使命陈述也容易总结出来:主要目的是建造人间天国,次要目的是创造更多财富。

15、新型企业家更愿意招聘没有技能的人加以培训,因为这样的人不必摒弃坏习惯,更易获得企业所需的新型技能。

16、互补意味着:任何高效团队都由一群各有长处、优势互补的人构成,只有团队成员足够谦虚,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人的优势,互补才起作用。

17、一份工作的从业者最了解这份工作,因此最适合做改进这份工作的人。

18、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

19、职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偏爱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和发展的政策,而非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政策。

20、美国企业的优势不在于资源,而在于能够迅速创建高效的组织,从世界各地招揽人才。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放在一起,不仅可以相互竞争,维持必要的压力,而且可以相互合作,建设性的发挥作用。

21、德鲁克告诉我们,IBM之类的成功公司把管理者的角色定义为充当下属的助手。

22、想了解罗斯福新政如何塑造了战后的日本,可以读两本书:埃德温

赖肖尔《日本,一个民族的故事》,特德

科恩《重造日本:作为新政的美国对日占领》。

23、企业根本目标

24、质量第一,利润第二。

25、郭士纳的成功,一半是靠财务工程。

26、在NASA,严惩错误的政策造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氛围,即员工不愿意坦承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指出别人的错误。(不能惩罚错误,因为会造成掩盖错误)

27、南丁格尔《护理指南:要做的和不要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故,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缺少一个主事的人,或者主事的人不知道如何主事。

28、在日本人看来,持续改进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去现场、用实物、查实情,这三样构成丰田生产系统的基础。(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

29、1961年受命为国防部长后,麦克纳马拉按照科学管理量化指标来指挥越战,结果,就用尸体数,我方的尸体数是投入,地方的尸体数是产出。正是这个尸体数理论导致了骇人听闻的美莱村大屠杀。连与连之间,营与营之间,旅与旅之间比赛尸体数,成了一种规范,“优秀”指挥官得分高,获提升。类似美莱村的大屠杀或许发生了几十起。

(王阳明和曾国藩剿匪,首先第一条都是禁止将领私自下乡剿匪,不以首级论功。因为这样的考核机制,会鼓励将领去抢掠村庄,屠杀贫民,拿人头来邀功,死人没法说话,说他不是土匪。看来,美军也有同样的问题。你制定的KPI,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30、白痴都会削减成本。削减成本的提议一般是随意的,因此是愚蠢的,如果削减幅度为5%或者5%的几倍的话。

31、南丁格尔最著名的格言是:“医院的第一要务是,绝不伤害病人。”

(公司的第一要务也应该是:绝不欺骗客户,绝不伤害客户。成功并不难,不做坏事就行,这就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了。服务客户是天理,为了利益迎合、诱导、欺骗、伤害客户就是人欲。)

32、在卫生保健界,用钱德勒的话说,“行政协调”这只能干的“看得见的手”,被“市场协调”那只笨拙的“看不见的手”替代了。

33、今天迫切需要把传统的通才型管理应用再次应用到贷款活动中,就像再次应用到其他一切商业活动中一样。在很多行业,职能的专门化是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职能的专门化总意味着,在某个阶段把一个个专门化的职能整合起来。否则,正如南丁格尔说过的那样,没人主事。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整个金融系统,都没人主事了。最后,保尔森来主事,政府来收拾危局。)

34、德鲁克认为恐吓作为激励手段已经废止了,那么为什么30年后戴明再一次提倡废止呢?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推出了10%末位淘汰制,既不讲理,也不道德。令人欣慰的是,伊梅尔特任CEO后,好像调整了这种做法。

35、戴明著名的14点:

(1)把改进产品和服务当做长期使命。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的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2)接受新理念。在新的经济时代,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直面挑战、领导变革。

(3)不要依赖检验确保质量。从最开始设计产品就要谨记质量第一,让大规模的检验变得没有必要。

(4)不再只根据价格从哪儿进货,把着眼点放在总成本最小化上。为每种原料找到长期的供应商。

(5)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6)做好职业培训。

(7)运用领导力。管理不是监工,要懂得运用领导力帮助人、机器和设备更好地工作。

(8)清除带来恐惧的因素,建立信任,这样每个人才能更有效地工作。

(9)打破部门壁垒,废除内部竞争。研究、设计、销售、生产部门的人要互相合作,尽早预测、发现并解决问题,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10)废除口号、说教、训斥以及“零差错”或“必须达到新的生产水平”等要求。这些东西,只能带来反感与对抗。因为质量低劣、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是工人能够解决的。

(11)取消定额管理和目标管理,代之以领导力。

(12)消除那些妨碍工人快乐而自豪地工作的因素。管理者要把焦点从单纯的数字转移到质量上,这意味着要废除年终排名、评级封杀等做法。

(13)鼓励学习和自我提高。

(14)让公司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实现转变。转变是每个人的职责。

(难怪戴明在日本有那么高的地位,日本企业界把他的14条全部知行合一落实了。而美国企业家从来没有听他这一套。)

36、最后总结:(20世纪中叶)管理黄金时代优秀务实背后的25条原理:

(1)所有的成功组织,不管多么简单,都由系统嵌套而成。组织本身是一个大系统,里面有一个个子系统。只有确定了大系统的目标,才能确定子系统的目标。

(2)所有系统都离不开常规工作的补充,这些常规要定期审查和更新。首要的子系统设计出来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制定常规。常规工作能够解放管理者,常规顺利起作用时,管理者能集中解决非常规问题。

(3)任何组织最重要的子系统都是层级,其基础很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直线职能制。委派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管理者将任务委派给下属时,委托人仍要对任务负责,就像他亲自完成任务一样。时刻记住,下属的失败就是你的失败。

(4)最好的层级形式是“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意味着在正式结构上面叠加了一个非正式结构,通过非正式结构把权力下放到能够也愿意承担的最低层级,同时不损害正式指挥线作为终极沟通渠道和控制渠道的功能。危机时刻,或者需要大调方向之时,高级管理者能够从下属那里收回控制权,又不会损害双方关系。

(5)领导层应尽量实行集体决策制或共治。

(6)中层管理者是管理的“拱心石”,确保基层管理者按公司要求行事。工作年限长的中层管理者还能充当组织的“公司记忆库”。

(7)一人一上司。任何行动中,一个员工只该接收来自一个上司的命令。

(8)会议是管理工作的媒介。

(9)集成决策带来正确的决定。集成决策意味着: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细节才能通过。管理的四个步骤——计划、决策、执行、跟踪——应该视为一个连续体,进而应该由同一群人贯穿始终。采取措施防范意外。决策的制定者要为决策的失败负责。

(10)计划应该分为短期(1-4年),中期(5-8年),长期(9年以上)。

(11)研究前人的失败,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

(12)各方向——尤其是向上——的信息流动畅通无阻,对组织的成功非常重要。

(13)管理者在实际意义上和道德意义上都应该是领导者。

(14)应该保守地使用顾问,把顾问放在手边,而非供在头上。

(15)管理者应该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把员工当人而非商品对待。如果理解这一条,就不会在光景好时大量扩招员工,在光景差时又大量裁减员工。

(16)不要等坏了才修,要注意保养和改进。日本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改善。意思是持续改进。

(17)像回避瘟神一样回避债务——如果不可能做到完全回避,那么尽可能少借债。

(18)管理者应该拥有“领域知识”,即深刻了解公司的技术和业务,这种知识只能通过在公司或公司所在行业长期实践才能获得。

(19)对管理者的考核和培训应该是实用的、连续的。在管理黄金时代的龙头企业根本没有心理测验之类概念。

(20)任何想晋升到顶层的管理者都应该从底层做起。

(21)工作轮换有利于打造全才型经理人。

(22)用人应该坚持长期导向,这个长期至少是8年,最好是10年。

(23)互补是任命的关键之一。每个管理者都有长处和短处,需要互补,不承认自己的短处,就谈不上克服了。

(24)薪酬制度应该奖励并促进合作。

(25)想回避瘟神一样回避炫耀和张扬。黄金时期的优秀管理者明白,任何成就都归功于他的整个团队,他行事低调,谨记自己只是平起平坐中的人的第一位。

华杉读书笔记:《清教徒的礼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读书笔记:《清教徒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