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是最能享受爱的,你却用来享受孤单;
你本应在更多的机会中付出爱,收获爱,而你却在独自坚持那份孤单。早上六点多的样子,一个好哥们微信问我在哪呢,我回复了一句很吹牛的话“享受幸福”,他说他们鬼混了一晚上挺好玩,打发打发日子,哪来的幸福。我说你现在睡觉一定会很幸福。看,最近在他们的“误导下”,说话越来越不靠谱。不过想想也不无道理。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慢慢长大,尝过幸福的甜头了,慢慢感觉也就对了。我的小时候是一种极度的野蛮生长,除了教科书,没有读过任何书,所谓四大名著多亏了以前有个很不好看电视的习惯,要不然可能更长的时间我都不知道贾宝玉是干嘛的。
那时候上学是一种任务,让孩子上学和每年给国家粮站上交粮食是一个概念,因为这是一个任务,农村的大环境不重视教育,村里父辈的文化中也缺乏意识,所有小朋友都一样,放学后就是各种玩,各种干坏事,然后到固定的时间看电视,看得多的居然也不是动画片,而是那个年代的情感剧。尤其到了假期,父辈们一桌,小辈们一桌就是打牌,就是看电视。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样的成长,孩子从小内心是一片荒草。
因为没见过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局限的眼界里以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真相。
直到后来看到了另一种成长方式。有个很好的朋友,烧的一手好饭,青菜萝卜,鸡鸭鱼肉,到了她手里,分分钟钟都是美味佳肴,整个过程和细节无不透露着美好。用现在流行的词,可以看到匠人精神,很是佩服。接触久了发现,她生活中的一切都搭理的井井有条,散发浓郁的味道。生活处处是美好,我们每年信誓旦旦的各种年度计划,就是人家生活的平常,早睡早起,阅读锻炼,貌美如花,赚钱养家。一个集美貌、智慧、才华于一声的人。后来慢慢发现这样的人很多,不管男女老少,他们在用时间丈量幸福的尺度.
慢慢了解了人家小时候的成长,然后一些曾经阅读过名人列传的熟悉跃然纸上。
和他们交谈,无不说到,自幼读书,或者自幼习字,长者教育,从小就对书籍、对生活、对生命有着敬畏之情。从小就看得见美好,相信美好,相信各种可能。
辛亏在自己后期的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慢慢开始雕琢,甚至很多不好的东西打碎了重建,否则自己现在也许就是幼儿时期生活的单曲循环,没有热忱,没有敬畏,没有相信,没有感受,没有爱的能力,细思极恐。
如果平时我们生活波澜不惊,毫无趣味,那么节日应该是一把催化剂才是,过节是最有感觉的日子,因为整个环境都在逼你,以前我觉得节日在逼我浮躁,逼我消费,逼我其他,现在倒觉得节日在逼我学会去感受幸福。
如果是平常,不管你在干什么,是单身狗一个人吃饭,睡觉,上班下班;还是两个人油盐酱醋;还是接孩子送孩子;还是拼命工作。而且日复一日,不觉得有什么,还会很享受,可是节日貌似会打破一点平静,至少内心会有开口。
这一天很多人在欢腾,节日让人比实际更孤独,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之下就是这样的明显。
相反孩子始终是很热爱节日的,不管在大人眼里这个多么的无聊,因为孩子有相信,就像圣诞节,孩子的心里藏着美丽的童话,相信圣诞老人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会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带来更多的快乐。
但就是这份相信,我们大人已经不信了。甚至以自己的不信,去肢解别人的信。会去戏说傻孩子居然相信什么圣诞老人,去嘲笑身边的人这么大了还玩这个。
这两年,“有趣”成了高频词,会说找个有趣的人多么重要,和有趣的人聊天多么重要,成为有趣的人多么重要,爱人无趣是婚姻的杀手等等。我认为有趣的一个前提就是相信。
节日不应该是你错过的日子,如有可能,努力来点仪式感。
忘了谁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痛苦,除了身体的痛苦,其他所有的痛苦都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所以大可不必像全世界都欠你似的,去自怨自艾,刻意去回避美好的事儿。多点相信,多点参与,多点美好。
信者得爱,所谓不期而遇的美好,从来不是偶然,而是一个人信仰可以预见的未来。
不要怀揣着你的脆弱躲在那个安全窝,不要给自己厚厚的壳,通过强调自己的孤单对抗周围发生的快乐。
信者得爱,你值得拥有最真实的快乐,最踏实的幸福。
作者|罗清军,心理学科班僧,从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喜欢看闲书、自言自语、码字还很多美的事儿;工作中的偏执狂,生活中的二师兄,你有你的执着,我有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