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今天花了一块钱来听李笑来老师讲课,简直是超值!这堂课的价值远超付出的价值。但毕竟内容在知乎的 live 上,想再回味,比较麻烦,抄录在此,希望没有侵权。
对于大脑这个操作系统,输入当然就是各种感官(眼、耳、比、鼻、舌、触),处理系统是大脑的认知功能,输出可以是笔(写文章),也可以是口(演讲)。这里讨论的输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输入方式:阅读——使用我们的眼睛批量输入文字等信息。
下面是本次课程之前,李笑来老师出的两个作业中的一个:
现在想来,我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道题目。只是在脑中想当然的处理的一下:四分之一的题目得 31 分,那 31 除以四分之一,就是总分了?然而现在想想真是错的离谱,因为最高分是 67 分。
虽然李笑来老师说,在这个题目下面留言的一万多人中,没有一个是完整答出所有内容的,但我仍然为自己的懒惰而感到自责。虽然老外真是无聊,居然有2道题目是不计分的题目。
这个是李庄的认罪书,但却隐藏了藏头的秘密。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能发现这个秘密。因为这么长的认罪内容,和几个字的藏头诗不一样,既不对齐,也不明显。
这个是本次课程的一个部分,李笑来老师现身说法,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一本书你觉得随便翻翻就可以了,那就不要浪费时间,翻都不要翻。
想来我小时候是有这种精神的,只不过我的这种习惯并不是因为我知道这个道理,而是因为我的生理限制,我不能读的太快,只好慢慢的读下去。后来,好像要读的书越来越多,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我只好放弃原来那种慢吞吞的都阅读方式,逐渐加快速度,反而却不能够掌握书中的精髓。
想来我在小学到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事实,但并没有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我和李笑来老师不同,他在每次发下课本以后,就把一门课程的所有概念摘抄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我那时一个假期就已经把下个学期的内容看完了。此时想来,我的父母似乎在我高考之前,病么有怎么关注过我的学习,而他们自己也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脱颖而出的,想必自己也没有什么学习和阅读的方法。我父母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几乎没有见到他们有在读什么书。
回到这个课程的内容:任何非虚构类著作,要么是为了阐明一个观点,要么是为了描述一个或几个概念。循迹着这些线索,一本书,不管是专著,还是教科书,大都遵循这样的体例。因此,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先找到作者要阐述的观点、介绍的概念,那么就已经找到了打开书的钥匙、走出迷宫的捷径。不然,绕来绕去,也不会懂得这本书在讲什么。
这是另外一道题目。因为正好是我的专业领域,所以我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可以理解道九成。但是,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如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面对完全陌生的概念,我还能如此从容的理解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说,现在没有任何会计知识的我,如果要去理解一个公司的财报,肯定是非常的困难的。里面有大量的术语、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我都不能理解。结果可能是就像普通人读这篇比特币的文章一样,也都不懂公司的财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呢?很简单,就是去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网络!所以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李笑来老师其他的文章和课程里,也曾经强调过这个问题:概念。要有清晰、完备的概念作为基础,这样在做基于概念的思考的时候,才不会迷惑,不会走入岔路。
- 定义要清楚,无歧义。否则就是和稀泥。很多脑筋急转弯类的游戏就是靠混淆概念来达到他们所要的目的的。
- 分类要做到相互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交错。否则分类就没有意义。并且分类要完整。粗暴分类且不完整,很可能造成残疾的世界观。比如说“辩证法”就是一种不完整的粗暴分类。
- 比较的概念一定要属于同一个范畴,并且比较的是相同的属性。
- 原因是否真的导致了那个结果;那个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是不是属于最重要的一个。
TODO:搞清楚这些层次的具体含义。
虽然我好像是比较了解这个概念,但是我想我还是要花一些时间去弄得更清楚一些。
以作者的思维阅读;以读者的思维写作;以教的方式去学;以学的方式去备课。
- 名词是用来指称你用来感知的某个人或者事物。
- 动词是用来描述人或者事物的行为和动作的。
-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物的感知的。
- 副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物的感知的感知。
所以你把某段中名词性成分全都圈出来,就已经看到了那个作者在那一瞬间能共感知道的所有事物。然后你再去看那些形容词,把那些形容词全都圈出来,就相当于知道了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知了。同样的,也可以这么去对待动词和副词。
要努力区分“观点”和“事实”,锻炼这种能力,相当于给自己的操作系统安装了一套杀毒软件,能够检测出那些内容是应该接受的,哪些内容是应该抛弃的。
在个人知识管理里,输出就是“分享”,就像我现在做的事情一样:把你知道的,学会的,体会到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感受
其实在我听完李笑来老师讲他母亲事情的时候,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那些内容,我差不多以及知道了,而且也从各种渠道得到了印证。不过后面的内容以及物超所值了。特别是像作者一样思考哪一段,虽然语音造成的结果,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但也粗略获得了这种思考的模式。而后面讲到伪装成事实的观点这个事情上,我正在学习一门课程叫做“Critical Thinking”,在可汗学院。里面对于逻辑、谬论等的描述,细致而形象。使得我在接受这些思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困难。希望简略的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略微有所获得的朋友,可以留下您的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