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的第82篇文章。本文约3400字,请花8分钟来阅读。)
由于我每天的学习工作安排得很紧凑,只有晚上有时间写点文章,所以更新速度不是很快。谢谢朋友们的耐心等待。在阅读本文之前,推荐阅读上篇《浅思录 | 寒门子弟成才的9条军规(认知篇)》
引子
对弱势群体,比如寒门子弟,这世上表达同情、表现善意的人多,提供建议、规划路径的人少;而在寒门子弟这个群体内,寻求安慰、寻找借口的人多,矢志奋斗、力图改变的人少。无它,盖前者易而后者难也。
当一个人明明处于并不乐观的状态,但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去改变时,往往会去寻求一个理论支撑,好让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对于很多已经失去斗志的寒门子弟,“阶层固化”就是这样一种理论。所以,书先生非常怀疑,对那些充满同情、充满悲观情绪的言论,很多人实际上是欢迎的——看吧,不是我不努力哦。我再努力也没有用,阶层已经固化了!
这实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想法,心理学用“认知协调”理论来解释。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女德”教育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很多妇女虽然备受欺凌,但并无力反抗。接受“女德”的各种谬论,于那些妇女反而是种安慰。否则,明知受到恶劣对待却无力摆脱,这种“认知不协调”带来的痛苦可能远胜于身体所受到的伤害。
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作者,我不得不提醒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如果你并没有做好努力拼搏的准备,本文将会带给你的一些认知,有可能会让你更加痛苦。有些东西,一旦你意识到,就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勇往直前。所以,现在关闭文章还来得及。
如果你执意要继续阅读,但最终并未付出相应的行动,以致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请一定不要怪罪于我。写这样的文章,我所承担的风险,和劝女人离开渣男所冒的风险差不多。要知道,很多人向你抱怨自己另一半对自己如何不好时,需要的并不是你劝她早点离开,而是想确认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男人都是这样对女人的。如果你还能举些例子,告诉她有些男人对自己女人更差,她立马心怀大悦,乐颠颠的回去。
只可惜,我不贩卖糖丸,只提供解决方案。下面的文字想要做的事情,可比让你离开一个不佳的配偶更困难,因为你需要勇气来离开曾经的自己——那伴随消极的原生家庭而生的心理特征。它们曾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却是阻碍你前进的罪魁祸首。是时候和它们说再见了!
它们是谁?
寒门子弟成才的9条军规
4. 学会对身份脱敏
如果你和各个阶层的人都打过些交道,那么你会发现,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越敏感。他们很容易就受到伤害。和他们打交道,你必须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避免一不小心又刺痛了他/她哪根神经。
我想,很多人都不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吧。不幸的是,出生寒门,大概率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别人都对你退避三舍,你觉得你还有多少机会发展?所以,过分敏感,是大多数寒门子弟必须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所谓的对身份脱敏,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不要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你;不要因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就要求别人迁就你。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请允许我分别阐述。
- 大家都很忙,没有空瞧不起你
如果你读到这里,脑子里不由自主冒出一个声音:“你以为你是谁啊?你现在勉强脱离寒门就不得了了?开始对我们说三道四了?才跳出农门几天就瞧不起农民了?”那么,请注意了,你现在正在经历身份敏感的症状,因为——
寒门子弟过分敏感的一个主要体现正是容易把别人的言行解读为对自己的轻视。
这种底层人的敏感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他们想要和经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扯上关系,另一方面又会故意去表现出对那些人的不屑一顾。
要是曾经在村里呆过但后来发达了的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回到村子,顺道探望了他一下,他会觉得在整个村子都有面子。可要是这个发达了“亲戚”忘了到他家转一转,他立马认为这个亲戚忘了本,现在有钱了就看不起他了——“要知道,他小时候我还给过他一块糖呢,真是忘恩负义。”
于是,第二天从这个“亲戚”旁边经过时,故意不理不睬,甚至还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冷哼。他成功地表现了自己不屑巴结有钱人的“志气”,而身后是一个表情茫然的回乡者。
没有上大学以前,我看到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村子里上演。从自己父母口中听到的亲戚也大多是一副悭吝的形象:那谁谁谁家这么有钱,也没想着帮我们一下。这些人啊,出去就忘了本咯!人啊,还是要靠自己!
嗯,最后一句倒是挺有道理,只是语气有点酸溜溜的。
从小听这样的话,我都有一丝疑惑:我们什么时候成了那些人的“本”了?是我们帮过他们吗?是我们养过他们吗?对这样一种奇怪的心理我本来不甚理解,直到类似的心理在我自己身上出现。
当周围的人都和自己差不多的时候,这种敏感性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当环境中突然出现一个和自己阶层差异很大的人,这种敏感性就不由自主跳了出来。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心理对我行为的影响是在小学班里临时转来一位城里的女生时。
一个城里的孩子站在一群农村孩子中间,那简直就是鹤立鸡群。皮肤比我们白,个子比我们高,穿得也比我们干净漂亮。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其他人的邋遢。当时的我,虽然可能还不明白什么叫“自惭形秽”,但明显能感觉到一种差异和这种差异带来的压力。
更让人气愤的是,她待人还彬彬有礼。她怎么能这么礼貌呢?她在外形上已经对我们有压倒性优势了,她必须有点性格缺陷,否则,让我们怎么活?
这是一种奇怪但在农村却很普遍的心理。农村的闲聊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有钱人得了绝症或者富家子女争夺家产反目成仇这样的新闻。讽刺的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一身的病,家里又穷还天天吵架。如果你告诉他们,很多有钱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他们多半是不敢相信的,或者,准确说,是不愿相信的。
这种心理在班上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看得出来,大家都想新同学能和自己“特别”要好,但又都刻意疏远她,仿佛主动和她交朋友是对自己“阶层”的背叛。这种心理最终导致了我做了一个奇怪的行为。当有一次这位新同学向我借点墨水的时候,我感到受宠若惊,但却鬼使神差的拒绝了她,说:“我瓶里的墨水不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失望的眼神,我竟有一丝快意。
我被自己的行为吓着了,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直到中学读到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在书中写到,极度的自卑会表现为极度的自傲。这句话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克服掉这种心理。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很多中国人在和欧美人打交道时就是这种自卑和自傲交织的心态。)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要将阅读放在第一条了吧。如果没有想得更透的人给你指导,你自己想通这些问题的概率几乎为0。出身寒门,意味着你身边有想得更透的人的概率也几乎为0,唯有书籍,能够弥补这一切。
阿德勒还说到,自卑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超越”它。如果不能,自卑会让你怨天尤人、自我孤立;如果能,自卑将是你前进的巨大动力。
自卑还是动力?是不是觉得奇怪?精神分析学派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市场了,但阿德勒对此的分析现在看来仍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很简单:人自卑,肯定是因为发现了不足。既已发现不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如果事情沿着这个逻辑发展,你就超越了自卑。可惜,很多人选择了另外的方向:你这点比我强,那你肯定在其它方面有毛病;或者,你比我强又怎么样,我还是可以没有来由的鄙视你;或者,你比我强,你了不起,我不和你打交道行了吧!
如果你不幸选择了后一种思路,那么请不要奇怪为什么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
因为我机缘巧合看到了阿德勒的书,又对小学时的那段经历印象深刻,于是刻意训练自己“超越自卑”。到大学时,虽然和同学们在经济上和待人接物上有不少差距,但我再不感到自卑。
这需要一种自省的能力,是刻意训练的结果。每当我察觉到自己有类似自卑的情绪泛起,我就问我自己:对方什么地方比我强?那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品质吗?还是一种满足虚荣的装饰?如果是前者,我学习;如果是后者,我忽略。
因为这种训练,现在我可以很骄傲的说,我可能得罪过不少人(寒门子弟在待人接物上有天然缺陷,因为没有家庭熏陶),但从未被人得罪。路夫人告诉我,她选择和我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我在一起很自在,不用担心得罪我。
出身寒门而为人大气,我能做到,你也可以。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