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异乡

昨晚骑着小黄回家,骑行的路上向左一瞥,就看到一个公交站的广告牌上,赫然标着这几个大字:“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异乡”,我不是太有那种故乡情结的人,对于我来说,在哪里都一样过日子,可也被莫名其妙地触动了,脑子里一边想着这句话有道理,一边想着明天来拍张照片,第二天,广告牌换上了新的。

最早读过的关于故乡的且有印象的文字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之所以对它有印象,并不是能体会里面那种离开故乡深深的愁绪,只是因为当时是必须背诵的一首诗歌。从这首诗歌里,我的理解是,有母亲、有亲爱的人在故乡,而我在他方才会有乡愁。而在我身上,这几点都不成立,小时候我妈就经常不在家,已经习惯了没妈的生活,亲爱的新娘还不知在哪里,从小到大也没有离开过这片陆地,故乡对于我来说就是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我偏偏被那句话触动了。

有个玩得好的同事,最近因为加薪的事谈不拢离职了,我们就时常聊着他找工作的事,有一天在微信上聊天,他说:“最近的工作也不好找啊,明年想回广西老家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女朋友在广西老家呀,想早点回家结婚,再说这边的房也买不起啊,这边的女孩子,一听说外省也不怎么愿意和你交往”。我说:“说得也是啊,看来我也得回湖南找个女朋友啦”。他继续说:“有点想家了,总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不知道该怎么说”,“是归属感吧”,我提醒他,“对对对,就是归属感”。

有一次,下班在一家小饭馆吃饭,服务员大姐看我提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个饭盒,就好奇地问:“你还自己做饭啊?”,我回答她说:“是啊,这边的饭菜吃不惯啊,没有一点辣椒”,在了解到我是湖南的之后,她继续开玩笑说:“怪不得,那是不是天天吃辣椒炒肉,哈哈哈”,我敷衍地说:“嗯,差不多吧”。在上菜的空隙,她又自顾自地说起来:“我是广东清远的,其实过来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我跟着她的话回答:“来这边很多年的话,是会习惯的”。

来广州一年多了,还是吃不惯广东的饭菜,就像南方人喜欢吃粉,北方人喜欢吃面一样,湖南人喜欢吃辣,是小时候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一种地域认同。、故乡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心中的呢?当按自己家乡话翻译成普通话,说出的菜名,周围的人,一片茫然,一副完全没有听过,没有见过的样子的时候。当你在路上碰到有人说着自己能听得懂的方言,感觉很熟悉、很亲切的时候。当我们的某些生活习惯,与现在所在的地方格格不入的时候。当我们过着自己那片土地上才兴的节日,别人表示听都没听过的时候。

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太小了,那是个小地方,那里机会少,没有钱,生活起来太平淡安稳,于是我们跑到一线城市,在这个大熔炉的环境下,拼命地改变我们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等到我们拼命奋斗十几年,发现还是赶不上房价的变化,我们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我们成了活在故乡和异乡夹缝里生活的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前读的时候不懂,以后大概会懂,但所有那些为了梦想,常年打拼在外的人,回到故乡之后,有不认识的孩子突然跑出来,问他一句:“大叔,你是谁啊?”,那一刻,他一定会懂。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