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稻群之后,我才正儿八经地读书、写笔记。一辈子能够去的地方太少,能够遇到的人有限,但是野心确实那么大,希望能够胸怀天下,感知这个世界。于是,读书,成为了我们解读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每本书都在用它特有的表达方式给你一个未知的世界,不管周全还是不周全的,安全还是危险。管它,我们是如此强烈地渴望着。
——题记
看完全书,我都记不住书的作者名字:露丝•本尼迪克,只是觉得和神探夏洛克有着相似的名字。但是,一个美国人,西方人,用她固有的价值理念去解读日本,多少还是辛苦的,毕竟在两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我们无法让自己有着相同的答案。好在,女性作者的视角和笔触相对比较细腻,至少读起来并不是特别的晦涩。一个东方人,看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读别人家对自己邻居的看法,用这样的想法去读,还是有些收获的。
1.世界之大,我们之狭隘
一本1946年问世的书,在今日读来,有没有意义,我想先陈设我的几个想法。
首先,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和新鲜感是多么重要——管它是和处于政治原因亦或者其他。我很主观地想要置身到那个时代:世界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元,联络也没有这么便捷,但是有人开始主动尝试了解并且企图客观地感知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二战期间和二战时候,美国人谈起日本人,不了解也不同意他们的言行,但是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妨碍想了解的渴望。一种想要突破的欲望本身就是多么值得褒奖,
况且,本尼迪克仅仅是依赖二手资料,访谈等方式获取写作素材,而就凭借此完成了这样的一份研究,是需要多么深厚的思辨和归纳的能力。
设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美国孩子如果被养在日本,他们的价值和思考方式是不是会有不同?同样,如果一个日本孩子在美国抚养,会不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更加保持开放些?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我们那么努力地想要培养孩子成为世界公民,那他们该怀有怎样的站位和价值观?
第三,书中最擅长的方式就是比较。这是对文化解读的最好的方式,站在我的价值位阶来告诉你世界是怎样的——多少有了点共同体的意味。记得以前有文章比较中日孩子在夏令营的文章,在国内引起很大反思,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如此深刻而直接。我试想着,当时的或者现在的读者,尤其和作者有着相同的文化的人们,是不是读者在解读的时候更加鲜活。
Anyway,我都尝试抛去自己原来的站位,在一个清空的状态下去理解作者的文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状态。
2.矛盾而独立,复杂和简单
有人对书名做了解读:“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两者象征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而我最为触动的不是作者对日本的举例子中有么典型,理解有多么深刻——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圈子、价值观点的人写出的东西能够让我们读来不禁感叹:貌似是这么回事,是多么难得。
尤其是对日本的一些文化现象、人情社会的描述,在同为东方人的我读来都觉得相当精准。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恩”、“人情”的表达——类似义务又高于义务的东西。日本人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情,所有他们在性格中是多了些冷漠。书里举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三个男孩和女孩的父亲,在妻子去世后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遵守着所有的价值信条,年老时想要和要暗娼相伴终身,却被子女质疑——类似的事情都在上演,选择题一般的价值难题。然后在日本人眼中,世界是这样的:给是正常的,接受的人给补偿才是美德。书里的答案有两个:做回普通人或者成为道德完人,作者的观点倾向于前者。可是,在被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绑架,却又渴望人性解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两难的事情。
再做这个章节的复盘的时候,顺带听了罗胖讲的王阳明心法,有个观点非常好。他提到所谓的致良知,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而每个人的良知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也尝试从原来主观的评判中跳了出来。事情复杂,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要所谓的圆满,而当选择了一种的时候,就变得简单了。
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题目:老妈和女朋友掉进河里的时候,先救谁?——记得当时是这样给标准的:娘亲是有抚养义务的,所以得先救老娘。而如果换是老妈和妻子掉进河里,则应先救妻子,因为从婚姻家庭的角度讲,夫妻间的扶助义务更近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的时候,确是——娘亲是抚养之恩,永生难报,那这样的答案又变得站不住脚了。
不要试图去解释对还是错,每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只是和你的选择的价值观不一样而已。你只是在尝试让自己的价值观和这个周遭的世界同步。
请别轻易地把自己束缚了。
3.放下成见,只需要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地书写,才让作者在资料不是很全面的情况下写出这样深得人心的作品。这是我理解的最深刻的一点。书的翻译者也表达了:宁愿在某种程度上冒犯,也要尽力去尊重作者的观点。那对于我们,应该是欣然地接受作者的写作内容,译者的翻译态度,把他们想要表达的观点在我们日益繁琐的日子里去感知和体会。
这是一本带有学术思想的书籍,然而,我只能活生生地读出这些支言碎语。但我确信,在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维度上又多了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