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我常在想,历史虽然是你“看与不看”或者你“无论怎样看”它都在那里的存在方式,但其讲述方式绝不该只有平铺直叙一种。否则,多数时候它对于门外汉的作用可能更像是“催眠神器”。

记得迷《百家讲坛》的那些年,我最喜欢的讲述人之一是纪连海。此前,他的身份不是什么大学教授,也不是什么业内名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此人形象谈不上出众,可你却会不自觉地被他吸引,会爱上他谈吐间那种并不肤浅的幽默,透过其生动地讲述体会历史那种引人入胜之美。

那时的我,除了感叹自己上过的历史课一直都不那么有趣外,还有了一种新奇的发现:原来,历史虽然严肃,却未必刻板,生动地“玩转”历史,往往能让我们记住更多,明白更多。

后来的某一年,我有幸游历了平遥,漫步古城、抚摸城墙之际,流连民俗风情和昔日钟鸣鼎食之家遗迹时,耳边纵然有来自遥远时代的回响,也还是会有种莫名的空落感,总觉得似乎少了点儿什么……

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离开前的那个下午去观赏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那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又一次袭来。论剧情(简介附后),它也许并不是最出众的,不过是借镖师们维护一个家族(王家)的血脉传承,来展现民族生生不息、代代永续的主题。然而,其文化底蕴的展现(通过民俗场景的提炼,下图中“选妻”、“镖师洗浴”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场景体现)和悲壮情绪的表达(下图中镖师们的“灵魂回家”的场景是最典型的体现之一,每个灵魂回归时,都会表达一份对血脉留存的期许和盼望,而后消失在城墙里,好似融入其间,成为它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的一部分……),却突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不再明晰演员与观众的界限,让人觉得具体可感、身临其境。

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_第2张图片
选妻(图片来自网络)


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_第3张图片
镖师洗浴(图片来自网络)


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_第4张图片
灵魂回家(图片来自网络)

演出过程中,作为观众,我们仿佛也成了场景的一部分:一路跟随着演员,边走边看,偶有互动(与剧情相关)。在时空变幻、情节推进中,我们不自觉地一点点深入剧情,直到整个人融入其间。看起来,你似乎只是演出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比一个观者对主角的感染力和场景的冲击力体会更深——其间,你逐渐达到了情绪的高潮,而剧情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到达了高潮。这样的震撼力,不消有人提示,已足以能够助推你在抽离剧情之后,站在时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去反思历史,甚至在多年之后,仍有与之相关的印记留在心里。

当情绪借由剧情催化,进而又慢慢沉淀的时候,你可能会问自己:灵魂为什么回家?为什么无论过了多少年,那条血脉分散在各处的游子都不会忘了牵挂?那答案早已在某个时刻悄悄刻进了心里:故土难离,无论走到哪儿,无论活着还是死去,这一代人实现不了的夙愿下一代必定会继续。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情在心里,缘在命里,祖祖辈辈原本就扎根在这片土地,倘若可以,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亲近?

在古今的隔空对话间,在城中之城(剧场内搭建的实景仿若一座小城)里,是沉浸还是回望?是迷茫还是感伤?其实,都不重要吧。重要的是那遥远的绝响从未远离,每当想起,你都能感受到一种生动立体之美,一种魂之所依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历史才值得铭记……

上一篇:《诗经》里的直白传情


剧情简介:清末,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带领同兴镖局232名镖师,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七年后,赵东家与诸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文化古今谈|《又见平遥》:在“穿越”中感受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