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体动物,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所有行为的动机,追本溯源都会归到人际关系;人的快乐与悲伤,几乎也是因为人际关系。可见其重要性只有强调不足,没有强调过份之理。即使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是两个人一起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朋友”二字,有肌肤之亲谓之朋(如勾肩搭背)、志同道合谓之友(如相互拱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一下:“ 一起掏鸟窝的发小来看我了,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开怀大笑之,倒履相迎之,入而畅饮之 ”。为什么不是“有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呢?因为孔子的友人来了,必定之乎者也做学问,如果鞋都没穿好,那真是失礼得很,必须“温俭恭良让”。可见古人对人际关系是有分类,并且对于不同的分类,亦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值得我真心交往,对一位女青年来讲,眼前这个男人值不值得托付终身?其实只要一个标准就能判断:
两人在一起后,是否能因彼此而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举个例子,假设我女儿15岁时恋爱了,我该怎么办?棒打鸳鸯,还是先打听一下男方人品、家庭情况再说...作为家长,这些过程中犯错的机率很大。但有了上述标准,这事情就容易判断,如:
- 他们约好一起考某大学,双方学习更有方向,更有动力
- 女儿更注重完善自己的综合素养(比如阅读、绘画、羽毛球),正是她这些素养吸引着对方。对方也因此更注重完善自己的素养。
- ...
如此等等,总之一句话,他们恋爱了,彼此都变得更优秀,还能持续的成长,那你家长拆散他们想干嘛?如果女儿心里认同了这个理念,父母基本不需要过多插手,孩子自会选择。
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发展出四线人脉:
一线:爱人与知己
我们在一起,相互都会得到成长,能相互启发、促进。这个领域我们最容易想到三种关系:
夫妻关系:
一位美女嫁给自己大学同学,一支潜力股,可谓郎才女貌羡煞旁人。生活稳定后夫妻一起创业。随着事业发展,家庭收入也越来越高,于是老婆离开职场,开始操持家务教育小孩,亦算是对老公的支持。后来,老公越来越忙,老婆越来越帮不上忙,两人的沟通亦越来越少。此时老婆觉得不对劲,于是要求老公早点回家,多陪自己...然后争吵、相互抱怨,双方都觉得不公平...
注:此例类似狗血电视剧情,然笔者并无男女偏见。亦可以互换之,女人极积上进体验人生,男人消极享乐醉生梦死
老公变了?还是老婆变了?爱情不是宿命,爱情是一种感受,而感受一定会变。
我们稍做分析:
- 为什么回家的是老婆?也许是老婆的工作是可替代的,或老婆不想太累太拼?(停止成长);
- 老婆越来越帮不上忙,已经是警告。(距离越来越大)
- 老婆要求老公多回家陪自己,说明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老婆感觉到不安心。(这种感觉是一个契机,然而他们没有抓住)。
- 相互抱怨,老婆觉得老公不陪自己,老公觉得老婆不理解自己。(差异越来越大,不能相互满足)
是男人有钱变心了吗?是女人年老色衰了吗?可能是,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男人一直在成长,女人却停止了成长的脚步。现在有很多婚姻咨询师,帮助弥合夫妻情感。我想这会有一些效果,但有一件事别人帮不了:
成熟稳定的夫妻关系,唯有依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有读者可能会想:不对,大部分夫妻工作不一样,一样没有共同话题,不能彼此理解与支持;也还有很多女士在家带孩子,男人在外面打拼,但他们一样过得非常好。
说得没错,然而:
女人全职在家,不代表停止成长,反而可能因为没有了经济的压力,可以真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心灵得到更快的成长。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可能会给予老公启示,如何对待令自己头疼的员工;你和保姆的一次沟通,可能改变你老公对沟通的定义...还可以开启第二事业、还可以从事社区服务、还可以把生活过成诗...这样的女人,在事业上不能直接帮到老公,但在精神上引领着老公。
夫妻工作不一样,没有共同话题。然而我们所说的成长,是指心智的成长,并不是指工作,更不是一项具体的技能。心智成长,比如对工作的专注态度、同事关系等等。
反问:如果自己在成长,而另一半不成长怎么办?
选人:看他的成长趋势,而不是只看现状。
什么叫现状?我举几个例子:
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好、收入高、工作(学习)努力...
这些都是现状。前三个好理解,工作(学习)努力却很迷惑人。他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学习)?可能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可能为了找份工作...但如果目标达到了,他还有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吗?
什么叫趋势,即是他未来的成长曲线!这要看他的价值观、兴趣、目标、期待。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四大相容》、《生命之轮》专题说明。已经结婚:身教影响+积极的期许,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另一半进入成长通道。
我在讲沟通主题《三层对话》时,有位学员反馈:“《三层对话》真是太好了,学了以后我发现老婆对女儿说话全是错的,真该让她来学习《三层对话》,只是我一个人学,用不起来...”。
但老公要求老婆学习一门课程,这正是《三层对话》所反对的。我们提倡的方法:自己使用三层对话。老婆发现搞不定女儿,而自己只需几分钟就和女儿愉快地达成共识,老婆会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此时再给老婆分享,并且鼓励她:你可以试试三层对话,虽然慢一点,但女儿会更愿意和你谈心哦~问自己,你说的成长,是不是他要的成长?
以这个故事为例,如果老公要求老婆在事业上有所成长,但老婆却对公益感兴趣;或老婆享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但老公非常希望妻子投身家庭。这就出现了期望偏差,此时夫妻双方需要真诚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尊重对方在他喜欢的领域成长,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对方身上。
亲子关系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属于他们那个年代农村标准配置:小学未毕业。后因亲戚关系进入城市,成为城市边缘人。父母因为文化水平低,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基本不能帮助我更多,但学习上还是支持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写作业复习到晚上12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虽然她只有小学3年级文化水平。因此我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
- 学习上、工作上的任何事,都不会给父母讲,因为不想让她们为我作无力的担忧。
- 尽可能不给父母添麻烦。
我父母心疼我,他们老了,我也心疼他们。可是,我和他们之间,始终有一堵墙:我想说的,他们一直不懂,自然我也不再跟他们说什么;他们说的张婆婆的故事,我没兴趣,只能勉强装着很有礼貌的听听,然后找个理由闪人。
我老婆也很孝顺,每月都会回娘家,但与岳父母除了家常,也没其它说的。特别是岳父大人,我们每次回去,一点不耽误他去茶馆打麻将。
还有一些励志故事,如:“农民爸爸培养出北大高材生”,我很好奇:这位高材生与他爸妈亲吗?这位孩子除了给农民爸爸带来金钱,或在亲戚面前的骄傲,还有没有什么呢?可惜的是,这类故事一般没有后文。就像白雪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当然是最美好的,如果再往后写,有可能就是悲剧。
现在我为人父母,经常看到其它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与我妈当年何其相似。也有一点区别,以前我妈陪我时,用打毛衣消耗时间,现在的妈妈有手机。也许她们的儿子会成才,然而:
儿女心里话话,愿意跟你讲吗?你值得儿女尊重吗?你老之后,对子女来讲有价值吗?子女除了责任,愿意和你在一起吗?
其实,我们在假设孩子“成才了,还很孝顺”,我们还没有说到非常多更糟糕的情况。
此时,也许有读者会想:“你说的那些情况,不存在的,本人博士文凭”。但你是否能确信:
- 20年后,你的经验依然有用?
- 博士文凭能帮子女解决恋爱、工作(和你专业不一样)、教育下一代、人际关系、抑郁、健康...等等问题吗?
- 你的文凭,能让女儿真心欣赏你,愿意把心里话跟你讲?
- ...
让子女内心里尊重你、亲近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终身学习,与子女一同成长。
为此,我每年阅读100多本书,学习有效的支持孩子,学习与子女的沟通,积极参与孩子学校圈、营造家长圈...
当女儿成年,遇到烦心事,她内心会想:回头和我家老头聊聊。
朋友关系
朋友间,文学作品也没少写。比如《少年闰土》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N年后再次见到: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我们分析一下:
- 最开始见面,鲁迅和闰土都有对方不熟悉的“领域”。比如闰土有:角鸡,跳鱼儿,贝壳,猹。而鲁迅亦有很多闰土所缺乏的见识。因此分别时如此依依不舍。
- 再次相见之时,“可悲的厚障壁” 是什么?是闰土成年后理解了“老爷”二字的意义吗?当然不是的,君不见伯牙子期乎?那“可悲的厚障壁” 是鲁迅的世界,闰土已然不懂;而闰土也不再能带来令鲁迅欣喜的 “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我们假想,如果他们再见面之时,闰土也是一代文豪、或医生、或战士、或记者...总之有自己成长的领域,故事又会怎么样呢?
现实生活之中,比如参加同学会,几年未见的同学再次相遇,开始时气氛热烈,聊到往事无比感慨。然而人的记忆有限,1小时后,发现没得聊了,于是吐槽一下房价,聊聊孩子报了哪些培训班...然后又聊不下去了,聊工作?无非是一些攀比,或者被攀比,聊不了几句。这都是学时的好朋友啊,现在却无话可说。对往事的感慨,不过是感慨自己的青春。于是,下一次同学会来者寥寥,第三次更无人组织。为何会这样?同学会如若没有触发彼此成长,无非是一场无效的社交罢了。
因此现在我与同学见面,家常之后,通常会带入成长的话题。比如:家庭有没有哪些困扰,我最近学习了xxx给你分享一下,聊聊你最近在学些什么,你未来10年有什么打算...
要聊,就要聊尊重大脑的话题。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本主题第五部分:《人脉与策略》里详细说明。
小结
夫妻间在一线,则相濡以沫;朋友在一线,则不会孤单。父母子女在一线,内心才有安定的家。一线人脉不多,可能只有几个,但每一个都是自己生命中最亲密最重要的人,我们在一起,自会无比轻松愉快。
未完待续,每周更新。下一篇:四线人脉及策略(二):我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