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差异,拥抱发展——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1870-1952),是幼儿教育界的名人,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幼儿园已经开遍了全世界;以蒙台梭利为名的教育方法应已经受到了国际认可,甚至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以蒙台梭利理念开发的相关教具和玩具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

蒙台梭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她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有跨越世纪,传遍全球的魅力?作为现代人,我们能够从蒙台梭利在20世纪提出的教育理念中借鉴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蒙台梭利于1936年出版的《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人,出生于1870年,教育背景丰富,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刚刚进入这个儿童机构时,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在蒙台梭利独创的教育方法下,他们逐渐地恢复了儿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长大后很好地融入了社会。

本书《童年的秘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精神的胚胎》,主要介绍了蒙台梭利所处时代的儿童科学的研究进展以结盟台梭利自己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

身为医学博士的蒙台梭利,为何会坚定地投身儿童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她相信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儿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在蒙台梭利所活跃的年代,儿童科学刚刚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那之前,人们对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认知,有很多空白领域,以至于新生儿死亡率过高、儿童的成长受到成人的压抑。当时心理分析学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儿童科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心理分析并没有深入的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蒙台梭利在填补研究空白的过程中,促成了儿童学科的形成。她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胚胎的概念,对儿童心理提出了“精神的胚胎”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医学研究中,人们对于新生儿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却忽略了新生儿成长为婴幼儿的过程中,心理发展也需要呵护。蒙台梭利借用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在动物研究中的“敏感期”的发现,提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敏感期,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定向,即儿童对于自己周边环境以及对于自己身体的秩序的认知。这种敏感期会从出生一直持续到大约五岁,儿童只有经历这过程,才能够有很好的身心发展,但是成年人常常不能够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结果反而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压抑。这种压抑的表现非常多,例如大人不愿意让孩子去触碰某些物品,担心物品损坏,这其实是成人自私心理的体现。更有些大人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希望孩子能够长时间的睡眠和减少行走,而事实上儿童的睡眠是不宜时间过长的,而且孩子也需要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去探索世界,在这种压抑过程中,成人不仅抑制了儿童的行为,同时也把自己的意志加到了儿童身上,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灵都造成了痛苦。老人抚养儿童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年人体力有限,喜欢安静,因此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采取压抑的态度,进而抑制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二部分《新教育》,在这个部分,蒙特梭利开始探索学校对于儿童的教育,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教育的方法和目标,并总结了蒙台梭利在学校里见到的那些发生心理畸变儿童的具体表现。

蒙台梭利对于人性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当她要讨论教师的任务时,她首先讨论的不是教师应该做什么,而是指出了教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有好恶,有自己的小脾气,蒙台梭利认为,当老师面对儿童的时候,其工作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儿童采取正确的态度。首要的首要,就是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愤怒。

蒙台梭利方法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是对环境的强调,设施设备要适合儿童的身体;第二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关注和讨论;第三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尽管蒙台梭利在早期创办儿童之家时,条件和设备非常简陋,但是,在她的教育方法下,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重复练习,秩序感,自由选择,拒绝惩罚,安静练习,尊严感 自发的纪律,书写阅读自然进步,身体自然发展。这些出生贫苦的儿童,在蒙台梭利的调教下,阅读和身体发育追上了那些家境较好的儿童。

蒙台梭利用“正常化”来形容一个儿童在适宜发展的环境中愉快成长的过程。在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中,成人是起积极作用的,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感官材料,老师采取沉静的态度。然而,当环境不适应儿童生长,成人对儿童进行压制时,儿童也有可能实现正常化的过程,但是这过程是充满抗争和痛苦的。“正常的儿童,是一个智慧早熟、已学会克制自我,平静的生活以及认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的儿童。”

当儿童不能正常化发展时,他们会出现心理畸变。这些心理畸变包括:神游,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恐惧,说谎。以神游为例,这往往是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智的表现,不能将现实与想象区分开来。但有些成年人却以为这是儿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这完全是误解。心理畸变有时会导致儿童在生活节律上的混乱,例如进食过度,进而影响身体发育。我们常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儿童特别喜欢吃零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这样的儿童在学习中往往不能做到全神贯注,总是东张西望,因此也不能在学习上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他们寻求更多的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此时,蒙台梭利认为,只有改换环境,儿童才能重新获得正常化。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蒙台梭利讨论了儿童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成人有工作儿童也有工作。成人的工作侧重于生产劳动,追求经济效益;儿童的工作,则是在向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发展自己。因此,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指出,要让儿童更好的发展,这样有利于让我们探寻生命的奥秘,同时儿童手中也掌握着社会的未来。要给儿童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只有父母们联合起来,推动社会变革。

这本书一共三个部分十章,包含了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中的观察、思考,以及一些上升到规律、人性层面的总结。这本书的可读性并不是特别强,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地停下来思考,并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儿童教育的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书的含义。然而,这样的停顿和反思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事情的表象,而是需要对现象进行抽丝剥茧,找出普遍性的规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所有事物的发展速度似乎都处于加速的状态,只有儿童的发展是需要按部就班,遵循自然的节奏。每个时代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事而哭闹,但是哭闹的背后原因却可能是相同的。对于新手父母来说,了解“童年的秘密”有利于更好地抚养下一代,对于还未当上父母的成年人,通过阅读此书,回顾自己在儿童期发展的经历,可以让我们理解成年之后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对于已经当上父母多年、孩子已经抚养成人的家长来说,阅读此书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在抚养教育下一代过程中的错误,以便采取更好的语言和行为来抚平成年子女在儿时的创伤。因此,回看蒙台梭利在二十世纪做出的卓越贡献,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借鉴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差异,拥抱发展——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