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彭小六知识管理学习整理
看书的时候总有种感觉,它会一直在那--不离不弃;而事实恰好相反,由于你的抛弃,书里的知识也理所当然的远离了你。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你不理书,书不理你。要想明白一本书,首先要和这本书建立联系,要想让它为你所用,就得把它收入麾下,纳入你的知识体系。功力深厚者,大多拥有属于自己的套路,大到福尔摩斯的知识殿堂,小到春秋时期楚国养由基的“百步穿杨”。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知识体系架构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关于知识的三个问题
1、我该学什么?
每个人对于学习的定位和方向是不同的,在把握学习目标之前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按照对于知识体系的管理和认知,我们可以两个方向来着手,一个是知识的分层:通用知识、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一个是知识的分类:舒适区、探险区、盲区、宝藏区
从知识分层的角度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层管理。所谓通用知识,包括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所接收的基础知识、生活常识等,不知道自己通用知识掌握情况的人建议可以去做一下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试题(《如何管理你的知识》一书中推荐),因为公务员考试中所涉及的通用知识涵盖面很广,是对自己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的检验工具。专业基础主要是指你对某一个特地领域里面知识的基本了解,比如说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心理学等,每个人对于此类的专业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比较基本的了解,这个就叫做专业基础。更高一阶的就是专业知识了,仅靠了解的一点皮毛,你可能明白但是不会表达,或者你能表达出来却无法做系统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解析,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就必得有专业的知识。
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待学习,上面我们说你的知识是可以被分类的(假如你愿意的话)。用几句话来解读知识的分类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的---舒适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探险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宝藏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区。了解了自己的哪些知识属于哪个区域,那么接下来就好办了。首先我们要明白,在这4个区域中,我们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区域实际上只有两个:要想取得进步,增加自己的知识宽度,就得勇敢的走出舒适区,去探险区看看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扩大涉猎范围";而对于宝藏区,其实我们也是可以利用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要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呢,课上分享的方法是“尝试分享”,论坛和知乎、豆瓣等网络媒体上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提问,不妨尝试着去回答,另外时常的做分享、做交流也是一个不错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当我们了解了知识的分层和分类之后,再尝试着去做回答:我该学什么?另外更重要的是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点--“你的兴趣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约束"。
Action:准备一张白纸,根据以上分层和分类,一一罗列自己的技能清单,画出技能罗盘针,将准备学习和提升的技能放入学习区。
2、我该怎么学
确定了自己的学习区域,罗列自己该学习和需要提升的技能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到怎么学的阶段。
#找到我要学的知识# 途径:读书、云课堂、培训班、微信公众号、微博、社区、搜索引擎
#碎片阅读的正确姿势# 途径:刷--读--互动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途径:印象笔记、notebook、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在线笔记(这里以印象笔记为例)
关注印象笔记微信公众号,可以随时随地将刷到的文章保存在笔记里(建议下载印象笔记之后系统的学习其功能和作用)。
收集没有用,还得学会整理
1、命名:用编号规划出文件夹的层次,制定适合自己的命名规则;
2、分类:数字标识--FRS分类逻辑(Flow工作流、stock经验库--经验收藏帖、reference知识体系--个人IP知识体系的架构和整理);工作任务和关注点;
3、贴标签:可以通过多维度来增加其属性;
3、 学过的知识,为什么老是记不住
观察学习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主动学习的人来说,分享是保持知识留存率高的最好方法。那我们要如何的应用分享呢?
#线下社群的分享# 拆书帮、行动派、十点读书会等;
#线上的分享# 知乎、豆瓣、、微信、微博等;
#自媒体# #个人电台# #新媒体专栏#等
不要等到牛逼了才做分享,而是一开始学习就开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