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国篇)之二:西周早期的康侯簋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免费展览,恰逢暑假人数较多排队时间比较长。逛上海书展的时候发现有本书有展品的精美大图,如果不能去参观,这本书也许能弥补遗憾。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国篇)之二:西周早期的康侯簋_第1张图片

这是个四千年前的饭盆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国篇)之二:西周早期的康侯簋_第2张图片

簋(guǐ,音轨)是商周时期用来盛放熟食的,圆口双耳,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饭盆。

在今天中国大多数省级博物馆都有青铜器陈列,比较知名的有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毛公鼎、宝鸡青铜博物馆的何尊等等。

世界上其他国家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是兵器,而国内看到的青铜器大多都是厨具,吃货民族的传统果然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在上海青铜馆就能看到许多不同功能的青铜器。

鼎,炊具,三足多为圆形四足多为方形有双耳,古代做饭鼎中放食物,鼎下生火,有点像火锅。

鬲,(音隔)炊具,外形和鼎有些类似,主要是它的三足是空的,可以注入水,在炖汤的时候增加了受热面积。

甗,(音演)炊具,类似于蒸锅,上部为甑放食物,下面为鬲放水,中间有一个穿孔的铜片隔断。

簠,(音甫)盛食器,和簋的用途差不多,有盖子,长方形口外移。

民以食为天,大量的青铜器被做成厨房用品,至少说明我们当时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可以规模使用了。更有意思的,这个做饭的鼎,也就是这个锅,越做越大,越做越精美敦厚,最后成为传国重器,即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周礼》有记录“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其中九鼎更象征着九州。

就这样,青铜器餐具逐渐演化成礼器,功能也从烧饭盛饭变成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图片发自App



“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沫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这尊青铜器。”

这件大英博物馆来展的康侯簋的底部也有铭文,它记录着铭文纪念了公元前1050年周王的兄弟康侯平定一场商人叛乱的战争。四千年多年前的记事竹简和木板已经腐化了,唯有青铜器上的记录能够保留下来,填补夏商周时代的历史空白。

一般而言,如果青铜器有铭文,这件器物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它上面的铭文被破译出来很有可能就推翻之前的一些历史假设,甚至还有一些意外之喜,比如“何尊”中的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其中有说“兹宅中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虽然当时铭文中国不是现在中国的意思,但是在四千年前的器物上看到这两个字还是无比亲切。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国篇)之二:西周早期的康侯簋_第3张图片

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公关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同时期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毫不逊色。也许大英来展的康侯簋不如国内青铜器精美,但是作为代表世界历史的一百件展品之一来华展出,也是对四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肯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国篇)之二:西周早期的康侯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