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后的3D电影请都这样拍!

犹记得当年,我看完阿凡达的首映(IMAX3D)出来,感慨:以后的电影请都拍成3D的!

今天,看完李安的这部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感慨:以后的3D电影请都这样拍!谢谢!

比起这部影片的剧情,想来大家都是比较关心技术方面的问题的。

看了很多朋友写的影评,都说要再看一遍普通24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好做对比,但因为我去的那家影城正好出现了放映事故,导致影片的前30分钟都是以2D和24帧放映的,等剧情发展到了比利·林恩进球场时(当时我们这些观影群众都在一边看一边说等看完去投诉了)影院的经理才进来道歉,然后放映机重启调整后接着放了3D、60帧的版本。

所以比较幸运的是,我不需要再多花钱去看普通版的来对比了,不幸的是前30分钟的观影体验不是太好。(以下的斜体部分为关于为何看到2D版本的解释,如果不在意细节可以略过直接跳到后面粗体。)


好吧,看到这里有的朋友要吐槽了,这部影片,国内只引进了3D版本,你在哪看的2D?

我解释一下,我看的这次场电影是早上10点左右的场次,我选的那家影厅是支持real D的影厅,目前国内能播放3D、2K、60帧的绝大部分都必须是都是这样的影厅,3D、2K、60帧也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影院能够支持的版本;众所周知,真正的原版3D、4K、120帧全球只有5家影院能播(国内3家:北京:博纳悠唐国际影城;上海:SFC上影(上海影城店);台北:京站威秀(VIESHOW)影城);支持3D、2K、120帧的国内有7家,我所在的城市长沙倒是有一家可以放3D、2K、120帧的,但TMD要11月15号才试营业,于是我只能先将选了一个支持3D、2K、60帧的影院。可我万万没想到,由于我看的早间场不是热门场次,影院这个场次播放的是3D、2K、24帧版本(电影票上也没注明帧数,我是事后找了影院的经理才确认的)的,而且由于放映故障(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电影放出来是2D的,还不时有色块,但基本上画面影响不大,明亮度也很充足,就和普通的2D电影一样。

但是我们买的票上还是标明了这是3D电影的,影院你这不是欺骗顾客么?但来都来了,没办法,正当我打算先将就着把影片看完了再去投诉的时候,影院经理来道歉了,然后中途停了五分钟,大概是把原来的片源撤了下去,换成了3D、2K、60帧的版本来播放(事后还给了我一张电影票兑换券作为补偿)。


所以,你要是问我从2D、24帧突然到3D、60帧是什么感觉?我只能告诉你,确实很震撼,就像一个近视的人忽然带上了眼镜,世界一下子在你眼前清晰了一样。

甚至可以这样说,看2D、24帧版本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是如此的无聊、普通,尤其是那些第一视角的镜头,简直不知所谓。

但一切换到了3D、60帧,感觉全然不同了,首先是清晰的世界、扑面而来的细节、细腻到比利·林恩脸上每个毛孔每个痘痘都清晰可见的画面。

可最有感触的还是那些第一视角的镜头,只有当你在3D、60帧的情况下,你才明白这些镜头的用意:让比利·林恩的所见成为你的所见。

由于整部电影的高明度(据说李安在拍的时候灯光亮度是普通电影的两倍到三倍,原版3D、4K、120帧的观影明度能达到一般3D电影的4~6倍,而一般的3D、2K、60帧观影明亮度也能达到普通3D电影的2倍以上),再加上60帧下残影减少了很多,于是我们在银幕上仿佛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和肉眼看上去几乎毫无差别的世界,就像我们已经成了比利·林恩一样。

有人说,那些第一视角的镜头就像你带上了VR眼睛,我要说的是,这其实是远超VR眼镜的体验,因为现阶段的VR为了保证帧数,在分辨率上都还非常的低,我体验过几乎所有的VR,都能明显的感觉到颗粒感,但唯有李安的这部电影,帧数、清晰、沉浸感都达到了我想要的标准。

在新的技术面前,这部片子的故事以及不重要了(虽然也是个非常棒的故事!),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大门已经打开,如果说60帧给我的体验已经如此不错,那么120帧自然只能更棒(有空等支持的影院开了再去看一遍,但想来提升不会如24到60感觉那么大)。

有人说:既然全世界只有5家影院支持120帧,那么李安拍120帧有什么意义?

看到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就想起了当年看的《阿凡达》,这是一部我看了3遍的电影,一遍3DIMAX,一遍普通3D、一遍普通2D,然后我发现,后两种竟然索然无味,尤其是最后一种,简直是看不下去。

当年《阿凡达》的火爆,直接带动了3D电影的发展,以至于那段时间跟风出了好多2D转3D的伪3D电影,而一旦有3D大片上映的时候,3D厅也变得一票难求,这直接带动了国内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

这是一个电影行业越来越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消费的年代,曾经的我们,通过盗版碟和下载看电影,通过MP4和电脑看电影,我仍然记得那时候我的第一台MP4是320·240的分辨率,到了后来,我在网上下载的电影也大多事720P的,在那个年代1080P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网不够快,因为设备不太好,因为屏幕的分辨率没有那么高。但不管怎样,那时候的我们,觉得电影院是可去可不去的,因为只要新片一上映,我们就可以在迅雷上下到最新的片源,因为当时的影片,在电脑上看和电影院看,其实差别也没那么大,也因为当时收入不高,因为当时电影票太贵。

曾经,国内的电影行业举步维艰,一年就那么几部电影,一个城市也就那么几家院线。

现在回头想来,真的要感谢《阿凡达》,这部电影第一次教会了我:嗯,有些电影啊,还真TM的只能去电影院看!

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甚至看电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可是我们仍然要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用硬件设备的进步,现在的爱奇艺都已经能为会员在部分影片上提供4K在线播放了,现在在硬件上,大屏幕高清电视、家用投影仪发展迅速,而通过VR眼镜模拟影院3D大荧幕也成了另一种达到影院级观影效果的方式。试想一下,当人们能足不出户能达到和影院一样的观影效果的时候,还会有那么多人去电影院么?

影院不能使一成不变的,只有视听体验的不断的进步,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去。

技术的进步其实受益的是整个行业。就像知乎上一位朋友说的:“24帧这一标准已经持续了90多年,一直用24帧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省钱。如果没有人愿意去突破,可以想见,24帧会伴随我们另一个百年。有些东西必须需要有人敢去突破,当年的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以及现在的高帧率电影,没人愿意做先驱的话,技术是不会往前发展的。”

我不否认,24帧电影在艺术性上的魅力,就像我很喜欢的诺兰导演,用胶片摄影机也拍出了让我喜欢到死的《星际穿越》,可现在是数码放映的时代。这就像一位摄影师,他拿着胶片相机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拿着数码相机也能拍出很好的照片,可是我们现在观看照片的方式变了,从翻相册变成了在电脑显示器上浏览,就算是胶片摄影我们也大多会冲印的同时冲扫成数码格式。

很多年后,我们回头来看,李安导演的这部作品的意义定然不在于电影的故事本身,而在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技术其实就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有了市场需求成了卖点,定然会迅速发展飞快普及。而李安导演作为第一个打开这个盒子的人,必然像卡梅隆导演一样被铭记。这样一部里程碑一般的影片,又怎么不值得一看呢?至于那些质疑以后的3D电影是不是真的都要这样拍的人?我只想说,当人们习惯了更明亮更清晰的世界,当技术进步的浪潮汹涌而来,当整个电影行业都适应了新技术下如何叙述如何表达如何呈现,那高帧数的3D电影也只能成为必然。

以上,是我这个对新技术毫无抵抗的死宅,为什么这么挺这部电影的原因。


作者:希尔特杨,签约作者。

说是废宅风,其实治愈系,擅长写暗恋和青春,坚持好的故事没有狗血,应美好如漫山荒野开出一朵小花。

作品方向:短篇小说、游戏、数码、睡眠管理、杂谈

欢迎点赞、关注、收藏,转载和约稿请私信

希尔特杨在的其他优秀作品:

漂洋过海来娶你(可能是我今年写下的最治愈的故事)

我就是喜欢学姐,不服咬我呀!!!(她的手机·南雪国乡)

暗恋抄·最终我喜欢的学长和我喜欢的学姐走到了一起

【失眠读物】《她的手机》系列故事合集

无聊的时候我们就去翻妹子们的微博

暗恋抄·少年如星似月,少女如樱似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后的3D电影请都这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