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成果展示: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这种变化不足为奇,是不是能持续保持良性发展,始终创造客户价值是永恒的主题。但在这一年运行和学习《分分钟卓有成效》的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是重塑自己,去匹配持续成功。其实一个项目的运行,一个团队的发展,一个公司的成功,真正的瓶颈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是一切的源头,“我”决定我吸引了谁,“我”决定我陷入哪些问题里,而在”卓有成效”这面镜子下,我见到了自己的局限和瓶颈,并利用它突破,我做这2个项目都是从0到1,可是这2个项目包的构成比例完全不同。
在学习完成课程后,很多人处于“我知道了这些知识,然后呢?”的状态, 对于在哪个方面去尽快修缮,其实可以利用课程中提到的记录时间来先帮助我们清晰我们目前真实的状态。
.去年8月底我记录时间,其中1天如下:
那连续记录一周之后,我用重视贡献给自己做了一个有效性的评估,真实的不要找借口和理由下,我看到我的时间分配:
是的,即使我职位名称有了改变,但是我对于组织的贡献程度还是以业务骨干方式在去工作,我那时候已经每天工作15~17个小时,但是我仅仅在释放我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团队的价值,甚至有时候同事交流电话/团建,我会先觉得烦,而不觉得那是一个价值观确认或是更了解他的特质去培养他的机会,我更不会去问你需要我支持什么?
当我明确了我要调整的方向,那么调整的标准又应该是什么呢?这里就要敲黑板,提到《着眼明日》的章节,这章节在书中并没有,是德鲁克先生亲自讲授此门课程时重新设计进去的,那我个人觉得这也是这套思考方式的核心及关键(也是区分是不是正版课程的一个因素�)。就像培养人才前边的定语一样,今天一切的改变是为了【明天】!
如果今天我们仅仅还在讨论如何业绩提升,那么我们只是在正确的做事,可持续成功的关键是不断做正确的事,诺基亚和柯达都已经告诉你,不是做得不够好,而是时代不需要你了。所以基于未来重新看今天我的成果/价值观和人才又应该是什么~
有很多学员问怎么寻找机会呢,一方面是更关注外部变化,这里依然强调课程中提到的原则“要关注变化的趋势”,而不盲从,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日常中问题发现不协调,找到可以创新的机会,正如课程中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
我在不断学习及理解了半年的时候才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变化,额外附带就是我很少再去抱怨了:
当完成了这种思维转化,我重新确定了我工作的评估标准后,想达成这个目标,实现卓有成效就需要《用人所长》及《有效决策》章节中的知识点了,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再明确下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用人的时候不是基于过去,是他的潜能,包括我们自己,我想有怎样的成就就应该怎么样培养自己,并最终形成这个决策。
决策去做什么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放弃或者不做什么。而这也是为什么德鲁克谈到非常多的勇气,只有真正面临过的人才懂得。当然也不需要陷入纠结中,放弃是有计划的实施。以下是年初我给自己设定了3不做:
要把卓有成效变成一种习惯,是不断身心合一,最终达到自然反射的状态,我自己在实践中会有4个难点:
1.错误认知
我运营线上课程前学了这个线下课至少3次,刚开始的时我也把卓有当成一个技能性的课程,关注在工具和方法上,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思维课程,而在社群不断持续的9期学习中,我才把我的学习和转化方式做了相应需要调整;
2.很难跳出舒适圈
那当我知道了这些知识,但是在我面对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习惯性选择常用的方式处理,潜意识觉得颠覆自己,面对未知的改变结果,会带来恐惧而选择逃避。那这个阶段我是在自己习惯的工作方式里找可以结合的部分去做尝试,获得正面反馈后,激发自己在其他方面不断应用。
3.很难坚持做
由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还相对低,必然会出现在应用上没有自己预期的结果,很容易会停留在现阶段甚至退回到原来的模式中,很感谢这9期的同学,共同学习环境不断给我再实践的勇气,同时开始反思应用的问题,去调整实施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认知-实践的过程中才自然的融合贯通,理解卓有的系统性。
4.假性实践阶段
当我形成自己对这个知识一定的认知时候,我的意识模式会假性的欺骗我”我默认我知道并且就是这么做的“,但事实上我并没有,我在行为输出的时候也许还存在真空区。今年4月我做某个新产品定价,我明明认同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可我直接计算的依然是成本构成,我才意识到自己才没有真正的知行合一,成为习惯,要再去有意识的训练自己。
同时卓有成效的这套思考方式不仅仅是在工作中,在个人成长、家庭关系等等方面都是受益终身的。正如张瑞敏读“破”6本《卓有》一样,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并没有终点,只有利用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去不断提高,正如我今天所做的梳理一样,也许明年我会有更多的感受和成长。
今年好多以前的朋友都说Ada我觉得你改变挺多的,其中我最喜欢杨行对我的总结,他说你做第一项目的时候也忙,但是我觉得你特别彷徨,现在你也依然加班,但是觉得你特别笃定。是的,对我来说卓有成效是一种自我进化,我找到了自己内心的丰盈。也愿我们都能通过它跳出“活该”,成为“应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