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冬随笔

       总想着脱俗,却总也脱不了俗,在俗世里这么滚滚爬爬、跌跌撞撞,却也渐渐明白,大隐隐于市的道理,有些事啊,改变不了就别总想着要改变,混迹其中,由之顺之,改变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变。

       先从逛早市开始

       俗世最俗之地—早市。早市一词是潮流的说法了,早前都叫菜市场,且一个城市又不止一个,这菜市场三字前便往往有了前缀,某某某菜市场,某某某经常是聚居区小地名。我家附近的就叫鲁家台菜市场,鲁家台是老地名了,有多老不知道,总之比我老,至于这名字因何而来也没人考证过,坊间相传这一片过去鲁姓人居多,鲁姓因此成了大姓,便以地名冠之。依此地而居两年多,从未赶过早市,倒也不是因为起不早,实在是有点惧怕大清早就被包围在人声鼎沸、吵吵嚷嚷的环境。但其实赶早市不就是赶的那股热闹劲和烟火味么。

       清晨第一缕光刚撒向大地,早市早已是人头攒动了,等到勤劳的主妇提着空菜篮子来时,道路两旁早已摆满蔬菜瓜果,菜农多半是周边山上的朴实农民,菜也多是些时令蔬菜,菜样不多,却刚好可填补市场里的蔬菜超市。之所以称之为早市而非菜市场,全是因着这个市场里不止有卖菜的,还散布着各类早点、小吃摊铺,其中不乏地方招牌美食,比如张平肉夹馍,秘制老卤肉混着香菜大蒜搭配本地特有的抗抗馍,关中的肉夹馍比不了,山东的驴肉火烧也比不了,这个味道我称之为旬阳肉夹馍。比如张家米线,不管是之前的路边小摊子还是现在的小门店,这家米线好像一直人气很旺,傲视其他米线店数年,作为当年应该是第一批忠实吃客,我和我小伙伴的真诚奉献也是功不可没的,在那个早餐费和时间都还不充裕的高中时代,每一个早自习下后,总有一群风一样的少年争分夺秒地冲向华生大厦旁边的小道道,冲向那1块5毛钱的米线,如今想来,那时张家米线还不叫张家米线,叫口口那家米线(因就在小道道尽头),能在众多米线摊子中脱颖而出,除了味道,当然靠的就是地段。07年寒假的一个清晨,我和老友坐在张家米线摊子吃米线,一排摊子过去全是卖早餐的,我们旁边一步之隔是卖大肉的,一排过去全是白花花的大肉,他边吸溜米线边说“知道陈冠希不,还有Twins的那什么娇?早上网上看见几张照片,超劲爆,就是忘记存哈来,转个身找不到了,嗨!”

        那是市场改造前我吃的最后一顿米线,若干年后,当张家米线也竖起招牌有了门脸后,再想起当年路边小摊子的味道,只记得那个早晨友人痛惜的表情。再比如,等等,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招牌美食,此处等等因人而异,暂不罗列之。小时候随母亲买菜,最烦她和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口沫横飞半晌不过是少了那毛把钱,如今才知,那你一句我一句和一块一毛间,不全是居家过日子的精打细算,更有一份特殊的温情,只存在于这个市场里的人情味在其中呢。说起人情味,若你看到两个人你争我抢脖粗脸红的,万不可认为这是在打架啊,虽然架势和打架没啥区别,但这是旬阳人表达友好的特殊方式,大城市去看看,只有抢着逃单的,哪有抢着给钱的,这就是热情的土地养育出来的热情的人民。

        俗世最俗之地却也是最有情味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冬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