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收入法和支出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要素成本法)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
生产税净额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生产补贴也计入营业盈余。
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浄出口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浄出口
GDP=C+I+G+(X-M)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
Y表示国民收入,S表示储蓄
支出角度看,GDP=Y=C+I
收入角度看,GDP=Y=C+S
C+I=C+S
I=S即储蓄——投资恒等式。其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居民、企业、政府
T表示政府浄收入,TO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TO-TR。
GDP=C+I+G=C+S+T=Y
I=S+(T-G)
上式的(T-G)可以看做是政府部门的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引入境外部门
I=S+(T-G)+(M-X)
(M-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三个假设: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
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年青时期: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
中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
老年时期:消费超过收入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二)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
APC+APS=1 MPC+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三)投资函数
投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四)投资乘数
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于投资而言,乘数原理就是增加一笔投资,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为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
投资乘数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总需求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利率、货币供给量、政府购买、税收、预期、价格总水平。
总需求曲线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被称为【财富效应】。
企业投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水平决定。而利率水平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十分密切。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并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这种由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这种反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利率效应】。
这种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出口效应】。
(二)总供给
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又决定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因而,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就是价格与成本。
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一条与横轴Y相交垂直线。这意味着,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