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完李参老师在印象笔记的分享后,我开始梳理自己使用云笔记跟云盘的心得。
下面会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两种工具的异同:
第一:是什么?
第二:为什么要用?
第三:怎么用?
1
众所周知,我们个人知识管理核心就是用的时候,找得到,而且刚好又用得上。
找得到得需要我们存储的时候一个工具,一个地方集中存储。
用得上得我们在存储时合理删选,只存储自己当前需要的,切忌存储是为了以后用得到。要养成即存即用的习惯,随时整理。
那么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2
从信息存储方面分析,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信息类型入手,从而确定工具;
1)信息来源
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有手机、APP、电脑等渠道,包括我最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微信群、朋友圈还有第三方网站。
2)信息类型:
文字、图片、文件、视频、音频、网页和其他、纸质;这是比较常见的信息类型。
我的信息来源类型:文字居多,思维导图、办公文件、网页、音频和纸质文件。
3)合适的工具:
目前市面上存储工具五花八门,也无谓孰优孰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于我而言,我的存储工具就云盘跟云笔记:印象笔记偶尔用,有道云、百度云、360云盘用的比较多。
那么云笔记跟云盘区别是什么呢?什么时候应该用云盘比较方便呢?
3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这三个工具都是存储知识用的,只是用途不一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同的工具组合起来为我们所用才是明智之举。
首先,云笔记是个人知识管理核心,只是一部分存储(着重存储文字类型的文件);其次,云盘主要作用还是同步存储大文件(包括、文字、图片、压缩包等),并且分享出去;至于云相册,可以作为存储图片类型的文件;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选择一个工具时,要把它用透,尽量用一个工具为主,其他软件配合使用;
在这里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有用的东西都搜集到云笔记;
2)文件太大就放到云盘,然后做一个分享链接,把链接插入云笔记(建立索引),以后搜索就是了。
那么,解决了存储问题,是不是还得需要分类呢?
4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一上来考虑分类,先集中存储。
我们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好的图片,先别想着归类,首先集中存储到一个地方,然后找个时间按照自己想法去归类,或者干脆放那里好了,要用的时候搜索就行,最后再加工处理。
如《高效人士7个习惯》就是先有架构,《GTD》是先一步步做着看。
为什么要强调不用一开始就考虑分类呢?你想啊,一旦我们把分类框架搭好了,每当存储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还要先想想归于哪个类别,这跟我们小时候写命题作文是一样一样的。真的很痛苦的,而且还压力大。
相反呢,我们把我们日常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到一处,然后找个时间集中整理,这个实施起来就毫无压力,心理负担也没有那么重了。
那么,如果我以前知识都没整理,那该从哪里开始呢?
5
从现在开始就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前的东西有时间就整理,没时间就算了。但是从现在开始,得学会存储整理了。(如果东西实在是多,那就先删减,在这里呢推荐一本书山下英子《断舍离》,如果你下不了决心,可以看看这本书。)
2)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分类;
在这里呢,我要强调一点就是不要为了模仿别人漂亮的分类而去建立分类,机械的模仿结果就是还是找不到,所以,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逻辑分类就可以,分类层级越少越好。下面提供几个分类的技巧:仅供参考
A、任务名称分类;
B、个人关注点分类;例如电影、读书;按照工作流分类:比如已完成、正在进行、未完成等。
3)标签可以多加;
尽管在上面强调了不要一开始就考虑分类,分类层级也不宜过多,但是呢,我们可以加标签啊,标签是可以多加的。
加的标签越多,被搜索的维度就越多。其实呢,当我们在给知识加标签就是对知识整理的一个过程。
好啦,以上就是简单的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也简单介绍了一下几个管理工具的妙用,小面总结一下:
我们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使用工具,而不是为工具所控呢?
第一:从现在开始做,从搜集、分类、标签着手,先由下到上开始存储,再自上到下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想着,我存储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如果储存完知识后,想不到怎么归类的话,直接加标签就好了,以后再整理标签就可以。
第三:当你整理的知识点,储存的知识够多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考虑系统化的整理,要结构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简而言之,云盘相当于U盘,云笔记相当于大脑。这下子够清晰了吧!
所以,知道了就赶紧试用吧,用云记录方式会让我们工作生活更加的美好!祝福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