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人当学曾国藩 |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创业带人当学曾国藩 |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谈到曾国藩,不免都会想到‘厚黑’二字,然而曾国藩带兵却说无外乎一个‘诚’字。人们情感上会更喜欢类似‘海瑞’那样的清廉刚正的领导,口头上也会更为推崇,但实则曾国藩那样的人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韩非子有言:‘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衣食不足哪还会顾及荣辱礼节。不过也有说:"渴不饮恶泉水,热不栖盗木阴。然而即便如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也会有小情绪,何况不读四书五经的平常人。海瑞的‘清’以致上街买次肉都会成为街头热议,然而除了一身气节和风骨,却没有任何值得为人啧啧称奇的事迹。他是留下了一世清名,可人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结果还是怎么样。有机会做好人谁不愿意呢?可仅仅做一个好人却远远不够。曾国藩一生做官很重视自己的名声,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去做一个清官,而是去做大事。如果说‘诚’是精神信仰上的,那么曾国藩另外显著的一点在于一切落在‘实处’。

曾国藩提倡‘厚饷’,凡是愿意跟他打仗卖命的,首先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湘军不乏纯粹靠发工资就致富的人,更有许多,加官进爵,一时好不风光。曾国藩也着力把湘军培养成一只有精神力量的军队。但理想与现实并不冲突,很大程度上,正因为现实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才有心力去大谈理想,实现更为宏远的抱负。

曾国藩在官场摸爬滚打慢慢领悟出一个道理,若想救国安邦,唯有培养一批有志有才之士,类似清末的众多名臣都出自湘军,比如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这其实既是为自己培养力量,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最终造福社会,纵使出发点是利己,可是却真正的帮助到了别人成长,以自我为中心点,帮助了周围的一圈人,逐圈逐圈地向外,以致让这个社会都因为自己而有了不同。而这也正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带头人该有的风范和影响力。至于曾国藩为什么从不曾为人所超越,或许在于他始终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姿态一直都在成长。作为一个领军人物,除了带着别人向前走,同时还要不断的开拓新疆域。

‘诚’和‘实’是一家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没有形成自身文化的公司无异于散兵游勇,没有一套明确的观念作为指引,往往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法抱成团也就谈不上战斗力。但如果只谈文化,依靠道德说教来让客户为自己的产品买单却也很难行得通。所以需要有人才为公司做事。曾国藩说:"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也许有人会说:"既是人才,又怎么会在名利面前动摇"。

然而‘名’和‘利’不是收买,而是认可。就像在街边买一样东西,愿意给更多的钱,不是那样物品值那个价格,多付的钱是付给自己的,因为自己值那个价。有些东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故而人才也不是谁都能够收买,他们往往在利益面前能有更多的定力,关键还在于带着他们打江山的人值不值得跟随,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的灵魂所在,故而必然要去承受更多。带头人是将企业文化与人才水乳交融的核心所在,将一个整体拧成一股绳,而自己的精神气贯穿其中,最终这根绳子能形成多大的力量,对外能施加多大的影响力,都离不开领导者的个人品质。

领导者品质首要的第一点在于能否满足员工的需求。曾国藩一开始希望别人都能按照他的一套标准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圣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极高的精神追求,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或者其它方面的刚需,倘若带头人把自己所认为的需求强加于人,那他自己是爽了,可员工却一点都不爽,故而最后没有人会心甘情愿跟着这样的领导做事。曾国藩一开始实行‘厚饷’制度的原因正在于此,因为苦出生的人才会来当兵打仗,他们哪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不是兵荒马乱,为了养家糊口,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而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曾国藩明白这一层,所以他以厚饷招兵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可是曾国藩没办法忍受士兵大肆抢掠的脾性,所以一开始制定了很多条令规章,士兵见捞不着好处,于是都相约转投他处,曾国藩后续也只能慢慢调整妥协。

这些本来不该士兵所得的东西可以说是一份工作的‘租’,并不是所有人在美色当前都能有圣人那般的定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不为金钱所动摇。都说卖产品首先要了解客户需求,但更为首要的是能了解员工的需求所在。否则一个光杆司令纵使喊破了喉咙,终究也独木难支。况且将军要是带头冲锋,那起码要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次,带头人要懂得照顾员工的感受。曾国藩升为两江总督之后,拥有地方上绝对的制裁权,他觉得自己要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此便能上行下效,于是他一开始极力避免各种迎来送往的规、礼、敬,他也确实做到了清廉的一部分。但也推脱不掉必须‘混浊’的一面,因为他拼命追求‘清廉’之名,就会让其它同朝为官者相形见绌。曾国藩说:"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所以曾国藩一方面竭力做一个清官,可也海纳百川,能够与光同尘、藏污纳垢。如果为官者没有各种规、礼、敬,还有程仪,其实连家庭生活所需都无法满足,所以才会有海瑞那种在府衙种菜的‘至清’之官。海瑞清正廉明本是极好,不过他想办任何一点事几乎都充满了艰难险阻,因为缺乏必要的打点,多少人愿意给他跑路呢?又有多少人愿意给他开门呢?

创业终究离不开解决具体问题,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是说一个人要深谙‘潜规则’,而是也要顾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类似万科那声明绝不给政府官员行贿的企业,其实也是另外一种需求和感受的满足,因为只要和万科打交道就意味着没有收受贿赂。重点不在陋规和陋礼,而在于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是否能够满足。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作者说:

"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创业就是拥有自己的事业,怎样为自己的事业铺路搭砖,怎样能够真正的成就一番事业,怎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和抉择,是每一个创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管怎么想或者怎么看待,最终的结果是唯一评判标准,也就是一个带头人也要朝着做大事的目标而去,而不是为了博噱头或者其它什么。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创业者,最后能否有一个好结果,与创业者本身的品质息息相关,而其中的是非功过与取舍得失只能自己选择。



因此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蓄包容之人。因此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花布衣

文图|《教父》剧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带人当学曾国藩 |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