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立法师
1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世尊是最慈悲的。
但你又是否知道,世尊也有不想说法的时候呢?
这其中的缘故,先让我们来看《长阿含经》中一个故事吧。
2
这一天,比丘们托钵乞食之后,在花林堂中聚集讨论世尊的伟大之处:“世尊真是神通广大、威德无边啊。
世尊知道过去无量无数诸佛进入涅槃,断除结使,消灭戏论的情景。
又知道诸佛劫数有多少,诸佛的名号、姓氏、出生的种族、他的饮食习惯、寿命长短、苦乐更替等等。
也知道诸佛教法中有怎么样的戒律、曾说怎么样的法义、有怎样的智慧、有怎样的教化方式、有怎样的住持佛法的方法。
大家说说看,世尊到底是因为善能分别各种法性,所以才知道这些事情呢?还是因为有天人前来告知他这些事情呢?”
这时,世尊正在静坐,正好以天耳通听见了比丘们的对话,于是来到花林堂中坐下。
世尊微微一笑,故意问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在此聚集,是在讨论什么呢?”
比丘们将刚才讨论的内容一一禀报世尊。
3
世尊对弟子们说:“你们以平等信心,发心出家修道,这是极为难得之事。出家修道者所应该做的事情,有两种:一是贤圣讲法,二是贤圣默然。
你们讨论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做才是。
如来的神通力,威力弘大,能够知道过去无数劫之前的事情,既能够因为善知法性的缘故知晓,又因为天人们前来告知而知晓全部详情。”
随后,世尊又为弟子说了过去诸佛的种种因缘。
4
其中说到毗婆尸佛的时候,世尊提及毗婆尸佛成就佛道后,对于是否要说法的纠结,其中详细地说明了贤圣说法和贤圣默然的情况。
毗婆尸佛成就佛道智慧,静静地思惟道:“我现在已得无上正等正觉,可谓是甚深微妙,难解难见,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其中所说的息灭烦恼,得到清净的方法,是智者才能领会,而不是凡愚之人能懂的。
这是因为众生所忍不同、所见不同、所受不同、所学不同,因为他们的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好乐、有各种不同的习性。
所以对于出世间微妙法的甚深因缘,不能了解,更不要说涅槃寂静的境界了,那就更难领会了。
如果我对众生说这样甚深的微妙之法,他们一定不会理解,反而会生起抵触的心理。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说法呢?”
5
这个时候,天上的梵天王知道毗婆尸佛的想法,于是暗暗想道:唉,尊贵的世尊得知了这么甚深微妙的法义,却不愿意宣说。不行,我应该前去恳求世尊为众生说法,让一切的众生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于是,梵天王从天上来到的了人间。
他来到毗婆尸佛的面前,头面礼佛之后,右膝着地,合掌恳请佛陀道:“尊敬的世尊,愿您慈悲为众生说法。
如今的众生尘垢微薄,根器猛利,具足恭敬心,容易教化。
他们怖畏于后世无法可救的罪业,他们一定会奉行您的教导,消灭恶业之因,而出生于善道之中的。
请您慈悲垂怜众生。”
毗婆尸佛对梵天王说:“诚如你所说。但是,我刚刚静静地思考过了:我所得的正法,的确是太过深妙,如果对众生宣说的话,他们一定会不理解而产生抵触,所以我默然而不愿说法。
我从无量阿僧祗劫之前,就一直勤苦不懈地修行,今天终于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为具足贪、嗔、痴众生的说法,他们一定不会接受,我这样做只是徒劳罢了。
微妙精深的出世间佛法,与世间法正好是相反的。
众生因为无明所覆的缘故,在欲海中沉沦无数劫了,他们一定无法信受出世间法的。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所以我不愿意说法啊。”
6
这时,梵天王更为恭敬诚恳地对世尊再三请求说:“世尊,如果您不为众生说法,那这美好的世间就会由此败坏下去,这样众生实在是太过可怜了。
祈愿世尊为众生说法,不要让众生再堕入三恶道之中了!”
这时,世尊见梵天王再三地请求,于是以佛眼观察世间。
世尊发现众生的尘垢有厚有薄,根机有利有钝,教坏有难有易。
愿意信受佛法、怖畏后世恶业的众生愿意息灭恶法之因而出生于善道之中。
就如同池水中的各色莲花,有刚出污泥而不到水面的,有刚刚冒出与水面平齐的,有刚刚出水还没有盛开的,虽然它们都还没有开放,但是都不再沾染污泥,将要开放。
这个世间的众生也是如此。
世尊暗暗点了点头,对梵天王说:“既然如此,众生可悯,你又再三恳请,那我就开演甘露法门。但是佛法深妙,难可解了。所以从今往后,只为信受乐听佛法者宣说,不为抵触佛法、听而无益者宣说,因为那是做无用功。”
梵天王知道世尊愿意宣说佛法利益有情,欢喜不已,绕佛三匝之后,顶礼世尊,然后悄然回到天宫中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对“贤圣说法”和“贤圣默然”的含义有所领会了吧?
7
按语:
佛法尊贵,不随便为人宣说。
如果对方恭请,又真心闻法,这应该才为之说法。
老实说,个人可以体会大家学习佛法之后,想要和周围的人分享的热切心情(因为这种心情过去也有过),但是宣说佛法的时候,还是要遵循佛陀教化而行。
对于愿意信受佛法又真心求法(不是故意问难)者,需要说法无厌;
而对于不信受佛法、恶意挑衅者,还是保持沉默比较好,免得对方生起抵触之心,断了佛法的善根。
也许对方一时还不能接受佛法,但是也许某天因缘到了,机缘成熟,会主动接触佛法。所以还是留下一线善因缘吧。
弘法还是需要有智慧的,有时暂时的沉默,只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弘法。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需要用智慧来判断时机。
愿与大家共勉,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