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规划房子,首先要规划交通,因为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规划首先要从常识出发,从人的使用功能出发,然后才讲到伦理道德。现在所有的规划都是优先考虑机动车道,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设置大量人能走的路和绿化空间,而且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自从住宅成为商品经济下的大众消费品后,商品化的住宅越来越功能化,在漂亮的效果图和精装修表皮的掩盖下,似乎我们住在高密度的高层社区里就理所当然了。抛开这些虚假的商业外衣,你会发现我们的现代住宅是完全漠视人性的.它把人当作抽象的个体看待,按阶级、按收入划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再把他们安置进不同档次的居住机器里,但本质上,我们住在同样性质的鸽笼里,远离自然,被城市囚禁。现代城市固然提供了各种便利,但唯一缺乏的,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关照。
摆脱消费的恶性循环,只为自己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东西而工作,过适度.合理的生活。中国、日本乃至全世界,贫富差距都在不断加大。在这种状况下,能够拥有不追求不必要的东西的思想,也算是精神上的环保。
——《知日·家宅》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你什么都没有,只凭借着内心的力量,玩弄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
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冷静、细水流长的力量。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卡尔维诺
有些人会产生“学习=记忆”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会细节化地看待一些知识,认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可能在拿到学习材料后,会立刻开始翻看材料,试图记住每个细节;或是盲目地拿着荧光笔划“重点”,但实际上只是机械性地、随机地划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么内容才需要重点学习。
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和构建这些关联。因此比起盲目地记忆和查看细节,一种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学习材料时先弄清楚所学内容的脉络,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录、章节标题、小结等等,帮助我们更有重点、更条理化地学习。
——《学的很好》
苏东坡说过,好受的笔,写着让人手里拿着不觉着有笔,说明这笔很适合自己的习惯。纸也有这个问题,墨也有这个问题,墨稠了稀了,纸是生了是熟了,有的纸拿湿笔往上一搁,那么一湮,这样写着也会使人兴趣败坏。怎么样写适合自己的习惯,这只有个人的习惯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定得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墨,砚台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觉得所谓四宝,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标准,只要你使得习惯,写起来特别有精神的那一种,就是最好的。
清朝有一个人特别主张读帖,他说“临帖不如读帖”。临帖是用眼睛看着效仿它的样子来学,读帖是拿眼睛看这个帖,理解这个帖,心里想着这个帖,然后拿笔不一定照这个帖就能够写出来。
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参考的,但是我们要有批判的、有分析的去看这个碑帖。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而临碑帖不至于被碑帖所误,这是很重要的。
赵孟在《跋兰亭序》后头有两句,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
——《启功给你讲书法》
写作和讲故事的能力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值钱,越早开始,越能得到收益。
——温言
当你老了,坐在窗边,翻着日记,回想这件事,这确实不会是你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你走过来了,就像翻过了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这只是你漫漫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仅此而已。但是你一定要活足够久,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豆友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 · 韦伯 · 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
不管有多少信息,如果不重新组合碰撞,是不会产生创意的。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效阅读一本书》
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
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之于生命最美丽的冥想。
别把生活过成一场战争,让它成为一条甜蜜的河流让自己深深地喜悦和赞叹于每一个当下。
——知乎
只要有一点不甘心,就是没到放弃的时候。做任何事情,最困难的都不是你怎样去做,而是你一直在做着不肯停下来。只有这个时候,你所理解的尺度,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尺度。你才不会把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看做一个筋斗云那么近,才不会把自己看做孙大圣。
——佚名
我们都是上帝,人这一生,是我们精神分裂时的一个浮想。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你不要悲切,有不做梦的,没有梦不醒的,你要这么看。
中国人其实挺愿意省事的,一个时代一张图纸。我站在那个操场边,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旧楼直晃范儿,好像自己随时会从一个楼门里走出来。
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
——《致女儿书》
一般青年好高鹜远,不稀罕做精工,又欠学历经验干他们的理想职务,高不成低不就,日日怨天尤人。
大牛从不那样,他即使清理卫生间,也当一件事来做,从不偷工减料。
移民都不愿提起过去的生活与身份。
他们自觉从灰烬爬起,走离火场,再世为人,往事无谓提起。
最多是说明籍贯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可是,除了真正想要的,其余一切,都已得到,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他已经明白,一路走过来,不知要失落多少东西,每次都痛不欲生,那是行不通的。
——《我俩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