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初的第一场风雨
“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孺子不可教也!”一声愤怒的断喝声,从北京皇城之外大栅栏附件的百顺胡同传来。
一个孩子因学习《二进宫》中的四句老腔,接连几日都没能上口,又因种种木讷不化之态惹怒了教戏先生,遭到先生痛骂。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被骂得一头雾水、兀自愣在原地的孩子,就是日后享誉中外的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
此时,梅兰芳时年7岁,迎来他人生之初的第一场风雨。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清朝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号称“同光十三绝”的十三位京剧奠基人之一,清末一代名旦。
父亲梅竹芬也是红极一时的京剧名旦,却于1898年梅兰芳4岁时不幸病逝。他7岁学艺,没想到出师不利,发生了老师盛怒之下之下拂袖而去的一幕。
得遇贵人
1901年,是中国历史上疾风骤雨的一年,《辛丑条约》签订,丧权辱国,紫禁城的主人逃亡在外,偌大的皇城仿佛是衰竭的心脏孱弱而空旷,大清王朝正和它以外的世界,进行着一场没有筹码的博弈,一时风雨飘摇。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祖师爷不赏饭”,不被师长看好的幼年梅兰芳,曾经带给这个日益困顿的梨园世家,带来怎么样的无望?
然而,幸运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这个人叫吴菱仙,也是清末著名的青衣,他与梅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祖父梅巧玲。
梅巧玲是四喜班的头头,他们家待人和善,知人冷暖。
据说吴菱仙家里边出现了经济危机,梅巧玲就很得体地帮了他一把。一天,梅巧玲对吴菱仙说:“我有朋友送了几个槟榔果,吃不完,你拿回去吃。”
吴菱仙拿回家一看,里面是一张银票,这张银票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按照当时的班社制度,个人有固定的戏份钱,但身为班主的梅巧玲,经常根据四喜班成员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给予关照和接济。
几十年后,吴菱仙依然感念梅巧玲雪中送炭的侠义和温情。
1902年,他正式收8岁的梅兰芳为徒,成为梅兰芳真正意义上的开蒙老师。
从那时起,这位日后的一代大师就在一代名角的教导下成长开悟,走上了艺术人生的慢慢征途。
勤学苦练
学徒时的梅兰芳,每天早上五点跟随吴菱仙到皇城根下遛弯喊嗓,接着回到家里开始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晚上还要练戏文,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外,都有功课。
幸运的是,吴菱仙不仅不打骂学生,还深知孩子都天生好动,他发现学生唱的有些不耐烦了,就及时收住,改练身段和基本功夫,待筋骨活动开了,人也有了精神,再坐下来继续练唱。
很多年后,梅兰芳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他的学徒生活“有时候我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拢来,想要打盹儿。
他总是轻轻推我一下,我立刻如梦情绪,挣扎精神继续学习。他这样对待学生,在当时可算是开通之极。要是换了别的老师,戒方可能就落在我的头上了”。
1904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刚刚拜师两年的梅兰芳就是在这个戏园首次登上了舞台。这一天上演京剧《天河配》,吴菱仙事先跟戏班班主商定,让梅兰芳串演《鹊桥密誓》一折中的织女。
据说,当时梅兰芳年龄小、个子矮、够不着布景,是被师傅抱着登上舞台上的鹊桥的。
而梅兰芳对这次演出印象最深的是,鹊桥上插着许多喜鹊,喜鹊里面点着蜡烛。
他说“我站在上面,一边唱着,心里感到非常兴奋”。
人生初见,舞台留给梅兰芳的是带着梦幻色彩的暖色调,这份快乐伴随着梅兰芳此后50余年的舞台生涯,也牵动他对吴菱仙一生的感念。
一代名角
1907年除夕之夜,13岁的梅兰芳,第一次听祖母谈起他的祖父和父亲,祖母能告诫他一定要牢牢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而正是这样的门风在日后让梅兰芳一次又一次得遇良师、幸逢贵人,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第一人,“梅派艺术”被视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他有太多的传说,他的故事被许多电影、文学作品和纪录片一次又一次地讲述。
梅兰芳,他一生扮演过180多个女性形象,有人说他是美的创造着,还有人说他是美的化身。
他生逢乱世,几度立于时代潮流和时局变换的浪潮,以巾帼的妆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英雄的气概,时代的风能吹灭一切,却吹不破令人敬仰的一代巨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