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致格物致知-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致良知-致格物致知-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_第1张图片
格物致知

    看到全是文言文读来实在困难至极,只能浏览翻译过来的,虽然传达的意思会有改变,但是读完翻译的,一样收获颇多,王阳明对良知,对格物,对知行合一的实践统一在里面有清晰的阐述,每一句都可谓是经典,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是何其的难,做到纯粹的灵魂需要多大的包容和简单的极致,他的“心学”是我们这代人所缺需的!好了,废话不多说,来介绍一阵本书吧:

王阳明:

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心学”的提出者。王阳明年少的时候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来因为体弱多病,接触了佛、道思想,并且在家乡“阳明洞”中修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心学更是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但发现了一切人都可以作为圣人的潜在性和可能性,同时还给人们指引了一条成圣的途径。正如他曾说过的:“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现如今,王阳明文化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崇尚王阳明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名人俊杰。我国著名文学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由此可见,王阳明在当今社会拥有多大的影响力。

其实,王阳明文化不应该仅仅是精英文化,他更应该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虽然明朝距今已经500余年,社会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但是王阳明的很多思想和学说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仍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莫大的启发与指导,对当代人心灵塑造和人格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和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关于他的作品,而《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与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又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而本书,就是以王阳明的理论为基础,让读者在了解王阳明理念的时候,又可以结合一些案例和理论产生思考。

当你在午休的时候,不妨抽出这本书,随意翻到哪一节,通过轻松阅读,就能够收获不少知识,平复自己的心态,或许你在下午的时间就可以用上这些知识。

当你遇到烦恼时,不妨看看这本书,或许就能从中获得一丝感。

总而言之,希望本书能够对你的生活产生一些改变,对你的人生产生一点不一样的影响,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下面分享自己在这本书里面的到的收获:

    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格物?

      我心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把我心良知的天理推理到各种事物上,则各种事物都能得到理了。推介我心的良知,就是致知。各种事物都得到理,就是格物。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翻译: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看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顺,看见兄长自然会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

可是对于平常人来说,不可能没有私欲迷惑,所以必须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而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不再会被迷惑,能够彻底显露,这就是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诚其意。”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原文经典句子

1.学不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就要问,问就是学,也就是行。问不能无所疑,有疑问就有思考,思考就是学,学就是行。思不能无所疑,有疑就有辨,辨就是学,就是行。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致良知-致格物致知-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致格物致知-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