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里,竟没有一丝一毫的违和感,虽然建筑风格是那样的后现代主义,虽然实际上已经看不到先生原来的故居(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城市,鲜有历史,千篇一律,这座古镇,也未能幸免。)
这就是坐落于乌镇的木心故居/美术馆。
美术馆落成于2015年,很想对3年后今天才来说声抱歉。这之前,来过乌镇两次,一次2015年前,美术馆还没落成,第二次是和家人来游览,恰逢美术馆闭馆。去年专门来拜访,恰逢乌镇互联网大会,据说有大官参会,全镇戒严,我的车刚下高速,还没进镇,就面临严格路检(那种警犬嗅底盘式的),连古镇都游不成,美术馆更是早早关门大吉了。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
今年十一长假,查了美术馆开放情况,考虑到高峰人流的情况,特地选了长假最后一天,果然人少,高速还一点都不拥堵。
了解木心先生是通过他弟子陈丹青,那本著名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 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其实就是陈丹青的听课笔记,满满的干货,对各国文学极其作家的独到点评和深邃洞见,一读便爱不释手。
“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博学的人!”
“一个人的脑子,原来还可以装得下这么多东西!”
“读书可以读到这样的境界!”
.....
不知不觉中发自内心的感叹。
最终这本书成为我文学阅读的极好向导,每次有朋友来咨询该读什么书时,文学方面,我都推荐他们去读一读《文学回忆录》,一定没错。
后来又读了陈丹青对先生的生平介绍文章,了解到先生在纽约和他以及其他几位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的那次著名的长达五年的“文学的远征”—— 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 共八十五讲,也是《文学回忆录》的内容来源,既羡慕又妒忌。
据陈丹青回忆,当时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先生也是精心备课,每次一个国家,一个主题,结合代表作家群和作品,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由泛入精,由浅入深,无不娓娓道来,听得那些大陆刚去美国学习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收获满满。
陈丹青自己,在见到木心先生之前,曾创作了代表中国美术新高度的《西藏组图》,自以为在画家中算是读书多的,可是听了先生的课,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
先生看他的眼光,是那样的怜悯。先生那句“可惜读书太少”的话,让他每每想起,便无地自容。
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
确实,读《文学回忆录》的每个夜晚,都是有心流的夜晚。往往一书在手,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读到凌晨。
先生故乡乌镇,在上海求学,那种满满的上海江浙语调,最最契合我。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敬爱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
最体现他沪腔的,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从前慢》(见文末附录),后来写成了歌,被传唱一时。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先生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这样看来,出走救了先生,也救了世界。
纽约文学课,或者说文学远征,是先生在替这些艺术家们补钙。
诚如先生所言,这个世界上除了艺术之外,还能有什么东西能永存?
想想真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些帝王将相,无数了不起的帝国和震世伟业,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连宗教,这世上有过的,少说也有数千种,仅存当今的,还有多少?
能留下的,唯有艺术。
在金字塔前,我们惊叹其完美的建筑艺术,胜过对法老的记忆;
在故宫,我们折服于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胜过对王朝的怀念;
....
在世界各地旅行,那些吸引我们的人文景观,无不因其独特艺术而垂青史册,而所谓的当权者和王朝,都灰飞烟灭了。
而真正的艺术,首先要真,掺不得一丝一毫的假,然后才能达到超越现实的美。
要求真,艺术家除了必要的技艺之外,必须要有积累,要补钙,这是补钙含义之一。
木心先生的文学史讲课,某种程度上就是给这些大陆艺术家补钙。
木心先生纽约讲课
补钙含义之二,就是要有一颗为艺术牺牲的心,一个不屈不饶求真的灵魂。
纪念馆中的一个展厅,专门展示先生在狱中的手稿,密密麻麻,字小如蝇,但一丝不苟。纸张来自香烟盒包装、劳动手册,报纸边角。
木心狱中手稿(由于展馆不允许摄影,所以该图片引用自网上,真迹字体极小)
他坐过三次牢,最后一次蹲监狱,木心已经50岁了,一蹲又是两年。
所有人都以为,这一次木心出狱一定是衣衫褴褛、邋遢不堪。
还有人说:“木心老了,一定受不了牢狱之苦,等爬出来时,肯定是驼背,沮丧、失落,老态龙钟了。”
可出狱那天,看到却是这样的一个木心。他腰板无比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缝,面带微笑。干净极了,优雅极了。
出狱的那个冬天,木心穿着一件意大利产的暗棕色大衣,又戴上一顶黑色的礼帽,皮鞋擦得很干净。
一个人来到上海一家餐馆,靠着临窗的座位坐下,点了几道菜。吃着、吃着就放下了筷子:鱼肉怎么不嫩了,鸡蛋怎么炒老了,从前的味道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最高的风雅是恪守内心的尊严,真正的精神贵族,既不迁就自己,也不迁就别人,更不迁就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生,简言之,就是不缺钙的人生。
木心的作品,也是独特的,因为不缺钙的风骨。
早在2001年,《上海文学》,刊发木心的《上海赋》。
作家陈村一读,立马给跪了:“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陈丹青说:
“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
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
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敬畏。”
我们今天读木心,总会发现木心有一种力量,你只要放空自己读他一个小时,木心便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因为他不但自身不缺钙,还能替你补钙。
看完展览,走回古镇熙熙攘攘的人流,阳光依旧明媚,岁月也依旧静好,但不知为什么,那些来来往往的众生,忽然在眼里都变成了不停踩着滚轮的小白鼠们。
滚轮越快,越是停不下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