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1张图片
《穿裘皮的维纳斯》

情色,作为电影中的重要表现部分,近年来越发被人们“重视”。

无论是宣传的噱头,还是人性的解放,明里暗里,大家似乎都比以前更加愿意探讨电影里的“情色”。这种现象的好处是电影再不复“海斯法典”时期的低迷阴霾,荧幕上的人物肉质鲜活秀色可餐,而弊端则是可观数量下质量的良莠不齐,低级恶劣的作品随处可见。

在众多情色作品当中,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执导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堪称是独树一帜。

这部作品虽然以“虐恋”情结为切入点,但丝毫不见淫靡之气,反而整体都充斥着强烈的学术气息,以致于我根本不觉得它是一部情色片。

《穿裘皮的维纳斯》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位女演员的面试过程——她如何说服导演自己是扮演他舞台剧中女主角的最合适人选。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2张图片
Vanda来到剧场面试

整部影片只有两个场景,一是剧场外,这个场景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处;另一个就是故事情节真正发生的场景,剧场内部。影片一开场仿佛是一个主观长镜头,雷雨交加中,一家破败的剧场门上贴着“穿裘皮的维纳斯”面试请进,明暗中,一道倩影投射其上。大门打开,故事正式开始。

不仅场景,角色也只有两个,女演员Vanda和男导演Thomas,在一小时二十分中,我们不会看到跌宕起伏的肉欲纠缠,而是你来我往暗自交锋的精彩对话。


若认真地理解这部电影,首先要了解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

1、故事主线——戏中戏与原作故事

《穿裘皮的维纳斯》电影改编自David Ives的同名舞台剧,David Ives也是本片的编剧。它们均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利奥波德·冯·萨克·马索克的同名小说《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部小说使马索克的名字成为了受虐狂Masochism一词的词源,并且对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等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马索克的这部小说尽管文学性有限,但文笔优美凄哀,而且因其半自传的性质受到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视,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3张图片
电影与小说

原作小说讲述的是年轻贵族塞弗林自愿成为自己深爱的女人——旺达的奴隶,并且同旺达一起来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期间塞弗林化名为仆人格列高,心甘情愿接受旺达的一系列羞辱与折磨,而旺达最后却选择嫁给了一个宛如“阿波罗”的俊美希腊青年,甚至在将塞弗林绑在柱子上任人鞭打后扬长而去。然而在三年后,塞弗林收到旺达的信,她信中坦言曾深深爱过他,塞弗林则承认自己在鞭打中得到了治愈。


在电影当中,导演Thomas的剧本就是以原作小说为蓝本进行了改编,我们能看到两人一边不断探讨情节设计,分析原作的内容,一边轮流扮演原作中的角色完成了整个剧本的展示,这也是影片发展的最主要线索。

Thomas提到,他的剧本里融入了一些个人经历。实际上,这一部分的“个人经历”也与小说作者马索克的经历是极为相似的。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4张图片
Thomas坦言受到了影响

马索克在10岁那一年曾亲眼目睹某位泽诺比亚伯爵夫人——来自父亲方面的一个亲戚——扮演了彻底奴役丈夫的角色。伯爵夫人十分美丽而放荡,马索克对她的美貌和她所穿着的裘皮大衣印象深刻,这位夫人对马索克情感态度的塑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但是Thomas的剧本仍然与原作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不同。

在小说当中,塞弗林第一次听到旺达希望成为他人的妻子时反应十分剧烈,他一边哭喊着一边试强调对方并不爱旺达,并且试图在旺达面前自杀以挽救这段感情,塞弗林无法忍受旺达将属于某一个其他人的事实。

 

“旺达,”我哭喊着,被知名的恐惧牢牢揪住,不能呼吸,身上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你想成为他的妻子,永远属于他!噢!不要赶我走!他不爱你——”

 

我跳了起来,将挂在她窗边的匕首抢了下来,从刀鞘中抽出匕首,对着自己的胸膛。

“我该在你面前自杀。”我苦涩地咕哝着。


而在Thomas的剧本结局,塞弗林却拿起了枪对准了旺达,旺达跪地求饶仪态尽失,口中反复诉说着自己卑微的爱意,并且哀求道,她“才是真正应该被奴役的那一个”。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5张图片
剧本中的旺达诉说懦弱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根本性地决定了男主角Thomas与马索克的不同。

马索克的立场从一而终,他奉自己的爱人为“爱之女神”,他既沉湎于女性的美,又对两性关系中的角力感到恐慌,马索克意识到“女人的权利躲藏在男人对她的热情中,不管男人明不明白这个道理,她都知道怎么利用这个权利”,于是他主动成为了“被奴役者”。

而Thomas是在对女演员的抱怨中出场的,他抱怨自己受够了愚蠢的女人,她们肤浅鄙薄,对自己的作品完全不能理解,对举止轻浮的女演员Vanda更是不屑一顾。这一情节的塑造刚好呼应了剧本的结尾:Thomas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他从本质上仍然认为旺达与塞弗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为满足塞弗林幻想而存在的游戏,当这种幻想被打破,塞弗林举起枪,强迫旺达服从于幻想。这与原作中浓郁的乌托邦氛围大相径庭,在他的剧本中,女性应当“渴望”被“奴役”。

这种颇“自以为是”的“爱情”引起了女演员Vanda的愤怒,她巧妙地扮演了剧本中塞弗林的角色,却完成了原作中旺达所做的事:将Thomas捆绑在柱子上进行羞辱。真正犹如书中引用《圣经·犹滴传》所写的那样:“当万能的上帝惩罚他,就将他交到女人手中”。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6张图片
一场审判

2、角色互换——两性关系与权力探讨

《穿裘皮的维纳斯》最大的看点之一,是两个角色之间主导地位的逐渐转换,这种主导性,不光体现在剧中剧的角色扮演上,还有关于剧本创作理念、舞台设计等各个方面,女演员Vanda是以一种全面胜利的姿态捆了Thomas三个巴掌。

在两人刚刚接触时,我们看到Vanda嚼着口香糖,她似乎连剧本内容都也只是“在地铁里看了几眼”,但慢慢的我们发现,她不仅熟读剧本,对角色以及原作的理解都令人惊叹,她懂得打光,知晓如何营造一个剧本的写作氛围,她神秘又性感,恐怕连名字也仅仅是一个符号。

Vanda一直巧妙地衡量着自己与Thomas的力量,她是在精心计算之下走向胜利的。

她在开始时明显示弱,对Thomas言语吹捧,却有意无意的在纠正Thomas的用词,她提到“可你总是强调‘她信奉的那些准则’而不是‘她的准则’”;当Thomas接了伴侣的一个电话,Vanda也在打电话,这让我们意识到,并不是只有Thomas存在与剧场外的关联,Vanda才是真正由外部进入内部的那个角色;有意思的是,当Thomas强行要求Vanda站于舞台的某一处,他的台词却是“我赋予您所有支配我的权力,直到永远,没有任何条件”。Vanda对此采取了消极的应对,她拒绝接受这种被赋予的“权力”。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7张图片
关于权力的争执

在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中,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跳出了情色的语境,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权力执掌与屈从地位的争辩。

19世纪著名的政治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写过一本《论妇女的屈从地位》,这本书让他在当时受尽耻笑,但如今当我们重提这部作品,其中许多观点仍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他在书中提到:

法律以及政治体制总是从承认两性关系开始……它们把仅仅是生理的事实变成了法律的权利,使之得到社会认可……那些已被强迫服从的人就这样从法律上被捆绑了起来。


在《穿裘皮的维纳斯中》,这种已成文的规定即是“剧本”,剧本中的“被捆绑者”是旺达,而演员Vanda将结局推翻,改变了权力关系。


约翰·密尔对于两性间的“奴役”关系有着非常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这种“奴役,从只是主人和奴隶之前的强迫的事情变成了正式的、主人们之间的契约事情。”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地起到约束作用,因为“人类的道德教育主要地来自强制的法律,并且几乎只适应暴力创造的关系。……现有的道德主要地是适合命令和服从的关系。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8张图片
Vanda的女祭司之舞

无论是从法律还是道德,同样生活于19世纪的马索克与他书中的旺达,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场对男权话语的质疑与挑战,书中旺达与塞弗林的行为因而带有了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而在剧场中,Vanda在酒神的音乐中起舞,一种来自欢愉本身的恫吓和绝对力量的嘲笑,让失败者在灯光下愈发无处遁形,这时我们会发现,剧场上方每一次的电闪雷鸣似乎都预示着节节败退,像击起的战鼓,在战栗中迎来结局。


在影片结尾,当镜头慢慢拉远,我们发现这并非是Vanda的主观视角,我们第一次强烈的意识到镜头的存在,一场审判结束了,而镜头外的人们仍在窥探。

波兰斯基在恐惧中酝酿情色,在情色中探讨权力,《穿裘皮的维纳斯》既是他情真意切的情书,也是他源自内心的困惑。


也许,当一名男性真正相信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女性主义者时,他的困境,才刚刚开始。


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Movie|「电影+」《穿裘皮的维纳斯》:从屈从地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