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

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讲自己会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出发”,但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用户根本不买账。

比如锤子科技的老罗一再强调,锤子手机是满足用户对美的极致需求,所以“强迫症”似的把手机硬件设计成几乎完全对称,甚至照顾了左撇子用户。但数据说的算,最终结果是大部分用户不买账,手机出货量和预期相比少得可怜。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张图片

(p.s 小丹尼不是“锤黑”,甚至曾经还购买了smartisan T1,本文只是就事论事。)

小丹尼这篇文章就讲讲:为什么你说的“从用户角度出发”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你自以为很懂用户,其实只是在自嗨?

伪命题出现的两种情况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就连辣条、煎饼果子、肉夹馍都做得逼格满满: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2张图片

“从用户角度出发”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公司的人只是简单地认为:我只需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用户会怎么做”,或者简单做个用户访谈,以为这就是关注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解,你所说的“从用户角度出发”就只是个伪命题,所以才会造成你的用户根本不买账。

为什么这样做是伪命题呢?

1. 忽视“前提

很多文章都指出:我们应关注用户,多站在“用户角度”上思考,避免从自身“公司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产品。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3张图片

但是这种观点有一个“前提”:如果你换位思考,就会了解客户。但事实上这个“前提”真的成立吗?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4张图片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Johannes Hattula做了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个“前提”(如果你换位思考,就会了解客户)是错误的。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5张图片

Hattula教授是如何做的呢?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活动,邀请了一些公司市场部经理们来参加。

第一步:首先研究员会采访记录下这些经理们对一些产品的个人偏好,比如“选择你最看重的汽车功能,研发出一款新汽车模型”、“为一个咖啡馆的三明治定价”、“选择一款新手机你最喜欢的功能”等等。

第二步:之后将他们分为两组:第一组经理们在参加接下来的实验内容前,研究员会反复提醒他们“要从客户角度出发,想象客户会有什么想法和反应”;而第二组参加者们却不会接收到这种提醒。

第三步:接下来两组经理们需要预测出客户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当两组经理们在预测完客户需求之后,要接受换位思考程度的测试。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6张图片

结果显示很一致,证明了“前提”(如果你换位思考,就会了解客户)是错误的:这些经理越想换位思考“当自己是客户”,就越倾向用自己的个人偏好去预测客户的需求,即使用户真正的需求与他们的想法截然不同。

第一组的经理们进入客户的角色更深,但是反而更加“自我中心化”,93%的经理们认为客户的偏好与自己的是一样的;而第二组的经理们虽然没有被提醒“要从客户角度出发”,但更加会换位思考,只有41%的经理们认为客户的偏好与自己的是一样的。

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如果你刻意想去做某件事,却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想刻意不去注意路上的红颜色汽车,反而会发现红颜色的汽车增多。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7张图片

再比如你参加某项体育比赛时,刻意提醒自己不要紧张,结果反倒是更加紧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经常犯得错误就是“忽视前提”,只是刻意模仿别人的表象,以致于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负面效果。

比如新世相和航班管家联合组织的“逃离北上广”活动,引爆了朋友圈。小丹尼不评论这个活动是否成功,仅从刷屏量来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不得不说是一次现象级营销。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8张图片

然而一些公司只是把它简单看成是一次“情感营销”,所以马上跟风模仿,比如神州专车跟风在当日发布文章《四小时后如果你没逃离北上广,请收下这100张神州专车卡!》,携程也跟发“百万旅游基金”,招募赠送1000个名额的往返火车票。最终结果是神州专车和携程的营销效果不尽人意,营销效果远远比不上原版“逃离北上广”活动。

为什么跟风者们的营销效果远远比不上原版“逃离北上广”呢?按说神州专车和携程提供的奖品并不比新世相和航班管家差啊?

原因是跟风者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好的情感营销活动也是需要精心策划和运营,快速将话题和组织者占领用户心智。

“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本身虽然是冷饭热炒,但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运营(据新世相张伟所说是熬了八天通宵),才把整个活动设计的戳中用户们心,心甘情愿的参与和主动转发。当“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已经被新世相和航班管家占领了用户心智之后,跟风者们既没有精心的策划和运营,又想强蹭一个已经被其他公司占领了用户心智的话题,结果当然会不尽如人意。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9张图片

再比如你模仿马云四处演讲,也可能没有人愿意听你的演讲;你像王思聪一样在“分答”上回答问题,也不会像王思聪回答32个问题赚20多万;或者你模仿鹿晗之前发个微博“十年相依,终身红魔”或和邮筒合影,你也不会引起粉丝狂热追捧。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0张图片

只是刻意模仿却没有效果,都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个“前提”:这些表面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这些人成名之后才会发生的滞后现象。

所以当你忽略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前提是错误的,那只会变得更加以“公司角度”中心,难以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出发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1张图片

2. 简单访谈也不靠谱

为什么只是简单的访谈也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

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大多数用户更愿意表达负面情绪。

比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邀请参加实验者们体验一些新产品。当参加者们对新产品感到不满意或不适应时,有78%的人愿意在社交媒体或朋友之间分享他的感受;而当实验者们对新产品感到满意时,只有39%的人愿意和其他人分享这个信息。

再比如很多电商、打车和外卖平台,如果用户在享受服务后某段时间内没有给服务打分,系统会默认为“好评”,因为大部分用户如果有负面情绪会更愿意表达和分享。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2张图片

再比如一些面向所有人的新闻app大部分报道,“喷子”们的表达欲望远远比欣赏报道的人要多。

我们遇到的第二种情况是:用户不知道如何表达。

大部分用户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简答题。尤其是当你直接去问用户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很难去挖掘到真正的用户需求。

比如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当年到处跑去问客户:“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3张图片

再比如乔布斯也曾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当然他也不是闭门造车,只不过是消费者难以直接表达出真正的需求。乔布斯也很注意倾听消费者,但是最终选择依据是他自己的想法。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从用户角度出发”呢?

一. 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

首先你需要做到的是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越想换位思考“当自己是客户”,就越倾向用自己的个人偏好去预测客户的需求,即使用户真正的需求与你的想法截然不同。

当你意识到自己存在这种偏见时,就能减轻自我中心化效应。

比如本文之前提到的在帝国理工学院Hattula教授设计的后续实验中,如果让参加实验的第一组市场经理们意识到自己存有偏见,这些经理们会自我检查,预防偏见,变得更加换位思考。

二. 直面现实

等你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时,你就需要直面现实:用户跟你的想法可能完全不同,而你必须接受用户心中的观念。

就像“定位之父”特劳特在《商战》中所说的:“在今天的市场营销中,你所做的最白费力气的事就是企图改变人的主意。主意一旦形成,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在许多销售经理头脑中有一个误区:只要用比别人更优质的产品,就能打赢销售战。

这其实是一个逻辑颠倒的思维,用户脑海中的信息量和你脑海中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对等的。顾客脑海中有一个过滤器,你推销广告时,他会把你的信息过滤一遍,所以特劳特才会说“你所做的最白费力气的事就是企图改变用户的主意”。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4张图片

你应该做的是直面事实:首先接受用户脑海中的信息,然后再让用户感受到你产品的优质,而不是直接就想改变用户“错误的观念”。

比如当年AVIS租车公司接受其在租车市场中处于第二位的事实,推出的广告语备受好评:“我们虽然排名第二,但是消费者仍然选择了我们,因为我们更努力。”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5张图片

再比如当年加多宝虽然输了多场官司,但输掉官司之后发布的“对不起”系列广告,接受了用户心中已形成的事实,引起了广泛传播和巨大反响。在微博发布后短短数小时,“对不起”系列微博的转发量已超过25万,覆盖粉丝数逾3亿。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6张图片

总之,你先要接受用户心中的观念,直面现实:你的产品印象在用户脑海里,可能并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

三. 逆向思维

每个人都知道“逆向思维”,但因为人的惰性思维很难让你离开舒适区,所以只有很少人可以做到逆向思维,很少公司可以像苹果一样“think different”。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候,你可以主动寻求他人的意见,从他人的观点中寻找你的“逆向思维”。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7张图片

巴菲特就是“逆向思维”很好的实践者。比如在基金会开会时,巴菲特会请来对战略投资持相反意见的人,刻意使参加会议者们意见相左,从中激发自己和团队的“逆向思维”。巴菲特还有句名言也是“逆向思维”很好的体现:“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一张图总结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8张图片

小丹尼其他文章

草根不花钱就有上千万粉丝,土豪公司花了几十亿才获得几十万粉丝?

别光羡慕《魔兽世界》《皇室战争》多火爆了,学学人家是怎么留存用户的

年轻人别跟我谈战略?但年轻人要知道什么是战略

营销人不是文案人:为什么文案写得很花哨,却卖不出多少产品?

月薪2万留不住人,月薪2千忠诚度却很高?

看到厨子做饭过程,吃货们会吃得更香

最牛的减肥,叫不看体重

宋仲基CPO,周杰伦CJO,天使拉宝贝CFO,这些头衔不就是变相营销吗?

看了吴晓波李叫兽,还是不会营销?

“App Store腾讯所有产品被下架”告诉我们:阅读量10w+的谣言文章该怎么写?

为什么总加班老板还是不满意?

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_第1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嘴上都会说“从用户角度出发”,可用户身体却很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