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外知识

格非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迷舟》《人面桃花》《山河如梦》等。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清华大学本科开学典礼上,格非发表了一个演讲,以文学为例子,来说明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彼此借鉴和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比如中文和外语,外语不好,就失去了一个反观本国语言的独特视角,中文水平不高,外语也不会好到哪儿去,老清华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很多中外兼通的大师。格非刚到清华时,清华大学在规划人文学院的课程,那时候清华就提出,要让学生具备两个最核心的能力,外语的能力和研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再比如,文学和新闻。格非认为,如果没有现代传媒的崛起,现代文学是不可能产生的。在新闻诞生时期,像托尔斯泰和霍桑这样的大作家,都会从报纸上取材创作。

文学和社会学也关系密切。格非说,今天由于社会和知识分工的细密化,我们只对自己的工作、自己学的一点东西比较了解,而且,不同的人群,比如成功人士、白领、知识分子和打工者,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社区。想随随便便就了解一个全景式的社会画面,越来越不可能。这种情况下,作家就需要像社会学学习,去做走访和田野调查。

最后,  格非说:“我在这里给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或者说,提出一些我个人的建议。一个人,假如说他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自我意识始终很舒服的境况里,把自己封闭在很狭窄的知识门类或专业当中,是很成问题的。不管你是否乐于接受,那种偏安于知识的一隅而孤芳自赏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刺激,所谓内部的真实性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

格非举例说,人在照镜子时总会觉得很舒服,“长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觉得美;长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脸上有个痣,他在镜子前左看右看,总觉得这颗痣长真是长对了地方。他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长得不赖,至少还过得去。”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们会发现很难接受照片中的自己,甚至会觉得照片中的人一点不像自己,“和照镜子的舒适相比,照片显得冷酷而陌生”。

格非说:  “为什么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象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那是因为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意识参与了形象的产生。而照片来自于他者,来自于外部的视角。所以说,没有他者的介入,没有外部视角的参照,没有外部知识的刺激,我们就会越来越自恋,我们的想象力也会越来越贫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9-05: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