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家温热多雨,是竹子的天堂。

  尤其是在乡村,几乎每一个院落,每一户人家,都会栽种竹子,或茨竹,或楠竹,或斑竹,或成从,或成片,或漫山遍野,傲然挺立,郁郁葱葱,散发着无限生机。

  因为竹子的缘故,故乡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竹溪,茨竹沟,斑竹上……不用亲自前往,听听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就可以恣意想象这些地方的竹子生长得有多茂盛。

  竹子实在是种既美观又适用的植物,尽情装扮着故乡的美丽乡村,也无私奉献着丰富的竹类产品。

  在我这个吃货看来,最接地气、最原生态的的竹类产品,也许应该首推脆生美味的竹笋。

  出笋时节,新生的竹子刚刚露头,大人们会拿来坩钵、瓦盆等器物扣在上面,再压上石块,等上一些时日,就会收获更粗更多更嫩更好吃的新鲜竹笋。

  竹子可谓周身是宝。竹笋可食,笋壳可制作鞋样子,竹枝可制作上好的条帚;竹干的用处最多,既可当作建筑材料,亦可制作扁担,还可破竹成篾,进而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

  能顺利破成篾条的,当数茨竹。因为有了它,我的山乡老家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盛谷物的箩筐、颠杂物的簸箕、装东西的撮箕、过滤水的筲箕、晒粮食的斗篬、去杂质的筛子,还有背篓、凉席等传统农具或生活用品。

  说到竹制品中的箩筐,不得不说说它除盛装谷物之外的另一个绝妙用处:当婴儿床使用!

  大集体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婴儿床一说,不少人家就地取材,往闲置的箩筐里铺一些破棉絮,把还不会爬的婴儿往里面一放,大人们该出工出工,任由小娃儿在里面酣睡、哭闹甚至拉屎拉尿,收工回来再作理会。

  听老妈讲,大哥二哥都是在箩筐度过了婴幼儿时期。而二姐、我和小妹就幸运了许多,至少有哥哥姐姐代替父母照看着。

  编织竹制品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往回追溯三十年,老家还有靠编制竹具为生的篾匠。他们心灵手巧,仅凭一把弯刀,就能轻而易举把一根根竹子劈成一根根篾条,然后用双手飞快地拉、撬、编、织,篾条上下翻飞中,一件竹制品就诞生了。

  逐渐模糊的记忆里,似乎并没有专业篾匠的影子,倒是我的家人亲朋和左邻右舍,让我见识了啥叫基本生活技能。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成年男子,几乎都会编织箩筐、筲箕、撮箕等农具,个个信手拈来,人人轻车熟路。

  而历来笨手笨脚的我,自然不会这些技艺。没人教过我,自个儿也没认认真真学过。如果长期生活在农村,或许不至于没饭吃,但我肯定是一个不称职的农民。

  每每想到这些,一直自称农民儿子的我总会倍感羞愧:一个连竹编都不会的家伙,有什么资格自诩为农家子弟?

  也罢,既然不会竹编,还是别扯与之相关的话题了,说说老家一处堪称渝东竹海的美景吧。

  这片竹海位于重庆开县岳溪镇西北部柏竹村,俗称为善字竹海,海拔850多米,面积2800余亩,加上附近的天然林,总面积超过15000亩。

  这里竹海涛涛,溶洞成群,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还有非常神奇的吼泉,是一个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上小学期间,我和同学们结伴去过善字竹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时,虽然还不懂得欣赏竹子“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的意境,但对其“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的风采,已然有份痴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回故乡之12:故乡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