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的世界里,满眼都是屌丝;而如果你开了奔驰,你会觉得满大街都是奔驰;若是一个孕妇,看到的满大街都是孕妇。这个原理,叫孕妇效应。
今天在网络上,很多粉丝不无调侃的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救星,那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个贫~民~窟出来的男生。出生贫寒,各种白眼,勤工俭学,爱情受挫,一再拆迁,,这是过去能给哥哥打的所有标签。可能因为生活如此不易,他也觉得他的顾客都很不容易。
所以文劳路文化路口的这个店,产品的定价一个比一个低:三块钱的汉堡,一块五的薯条,2.5元的扬州炒饭,1.5元的酸辣土豆丝和酸辣白菜,五六块的荤菜。。
赚不赚钱?是赚钱的。因为哥哥是理工男,很会计算。但是,它的计算从来不是算计顾客如何从他们口袋里多掏钱,而是算计自己,如何能把更低的价格做到极致,获得更多顾客的喜欢。
比如我们做汉堡促销的时候定价三元,哥哥就会精确地计算两片面包多少钱?一块鸡胸肉多少钱?自制的裹粉成本多少?油的成本是多少?包装纸的成本是多少?而电费和人工,这些他是不计算在内的,他的原则就是我一定要量大,把这些费用摊到很低很低。
中餐炒菜也是一个原理,几两的土豆丝,几两的油?几两的配菜(所有的食材质量标准和菜的份量也都高于同行)算出来一个非常精确的成本,再加上微量的毛利润,这价格就倒推出来了。
为什么要低毛利?当时的他肯定不知道商业理论或者什么孕妇效应的作用,他就觉得苦学生太多而已。当时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今天这么高的普及率,绝大部分还是农村出来的,但是到了大城市,各种花销本身就给家庭雪上加霜;青春的岁月,还要追女友,很多男孩为了追到心仪的女孩,人前风光无两充胖子,背后吃饭不吃菜,省钱谈恋爱。
而顾客盈门,好评如潮,给了他算计自己最好的回馈。那个店的中餐上了一段时间,隔壁的中餐馆就关门了,因为蜜雪冰城家常菜馆的翻台率,比隔壁高了好几倍。那个时候也不会是大规模的采购能够压缩成本毕竟只有一家店。所以,能够高质低价,只能是舍得放弃利润,只赚取微薄的辛苦钱,绝逼是给自己捅刀子捅出来的。
维持低毛利,只能高效率。首先是他和团队的工时,几乎是每天将近个二十个小时连轴转。记得当时的员工有陈平姐,小华,燕子,亚涛,,白天营业,晚上打烊之后在店里打地铺,也都是些苦孩子出身,充分发扬拼搏精神,过的像一家人。
其次是高出餐量高翻台率,同样的营业额的话,他应该比同类餐厅要高两三倍的出菜量,而我哥哥就是亲自上手的大厨之一,他的几个员工也都被他培养的会炒几道菜。
和今天的做餐环境相比,那时的后厨简直逼仄的不行,更是没有空调之类的措施。夏天对着油锅,感觉有50几度的高温,他们就也完全习惯了。而设备也不给力,记得很心酸的一件事情,当时的伙伴之一陈平姐在做刨冰的时候(中餐后厨,西餐后厨和水吧后厨是共用的),头发不小心被刨冰机升降轴上边的润滑油沾住了,机器还在运转,一瞬间,头发被从头皮上拽下来鸡蛋那么大块的面积,而陈平姐只是被疼哭了一会儿之后,又扎起来围裙继续上班,送她去医院非不去,这种事情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创业维艰,拼搏而已,不嫌苦累,算计自己,还好,伙伴们一起打拼的结果是,所有的付出获得了顾客的拥护。
这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步奠定的蜜雪的基因,我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去形容,还是五味杂陈。很多人也会说,社会越来越富裕了,消费都升级了,高质平价已经失效了。失效不失效,我也不知道,但是,顾客缺不缺钱?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女人的衣橱里,还缺不缺衣服?
今天很多人张口闭口谈商业模式,各种精密算计,如何能多套钱?套顾客的钱,套客户的钱,克扣员工的钱,套投资人的钱,唯独不去想如何自己多付出,让顾客少花钱,给到他们更多的回馈。
经营的底层逻辑没有问题,哥哥和伙伴们干劲十足,蜜雪冰城成了那小河边最耀眼的明星。旁边邻居无不羡慕地说:红超他们简直在捡钱。
2002年的年中,哥哥买了一套二手房子,也遇到了我现在的嫂子,他们和姐姐还有我大哥,一起住到了自己终于买到的房子里(买房的原因是在前一年他们出租房里遇到盗窃,姐姐下班回家发现一把尖刀被窃贼遗落在了她床上)。他们盘算着我高考之后出来读大学,父母就解放了,很快就可以把父母也从家里边接过来了。
而在隔壁那个中餐馆转让之后,哥哥又把他的那三间房子盘了过来,仍旧自己动手粉刷装修,借一些钱置买桌椅板凳,扩大了经营规模。
三间房子刚收拾好没几天,一天下午,来了几个城~管,掂了个油漆桶,在他店门口的几面墙上画了几个拆字。
员工惊慌失措。哥哥倒也没有特别惊讶,反正已经被拆习惯了,又不是第一次遇到,当晚,他就给员工说我们这一段发愤经营,明天再去印一些传单,争取在拆~迁之前,把这三间房的装修款赚回来。
第二天早上我哥哥去黄河食品城进货,刚到食品城:在店里睡的员工给哥哥打电话:哥你赶快回来吧,拆~迁~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