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一)

在路上(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女儿刚上幼儿园中班,老师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时候,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就用儿歌加以引导:一像铅笔细长条,二像小鸭水上漂,三像耳朵听声音,四像红旗迎风飘,五像秤钩去买菜,六像小哨嘟嘟叫,七像剪刀割青草,八像葫芦拧一圈,九像勺子去盛饭,零像鸡蛋做蛋糕。女儿兴致盎然给我背诵一遍后,又拿着她的小书让我认这些数字,看到5的时候,她问我:妈妈,什么是秤钩?这个图画就是吗?确实,图片上就是一杆秤的秤钩,铁质的,弯弯的和5很像。可是在孩子的记忆库里,是没有秤钩这个物品的,如何来理解这个形象的物体呢?再比如7像剪刀割青草,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又见过镰刀呢?我们小时候的物体和记忆,这一代的孩子是无法明白的,教科书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贴近儿童的生活吗?孩子内部里就没有的物体,如何形象地让孩子一下子就会记忆呢!

在路上(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天就要学习声母g.k.h了,书上有一副情景图:一只白鸽嘴里衔来一根橄榄枝;一根水草上,有两个黑色的小蝌蚪;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喝水。这三个图片,分别代表这三个字母的字形和读音。孩子根据情景图,就可以猜出这三个声母的读音了。制作好课件,让王校长去看,校长问我:学生见过蝌蚪吗?他们能认出这是蝌蚪吗?我觉得这么简单的图片,学生应该知道吧?我回去问孩子们,仅仅有三四个孩子见过蝌蚪,知道蝌蚪的样子,部分学生从动画片和书上见过蝌蚪,有的孩子,压根就没有见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是挺简单的,那就是下载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孩子先看一看,把学生的盲点前置,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轻松许多。

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恰恰体现了孩子认知的遗漏点和盲点。是教材的编辑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安排孩子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还是我们的孩子学习不够系统化,该提前学习的没有在幼儿园呈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路上(一))